摘 要】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学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关系。调查研究表明,在互联网环境下使用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文章结合现有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分析混合式协作学习(BCL)模式的特征和优势,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采用对比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了BCL教学实验,探讨了BCL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 混合式协作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

“互联网+”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国家启动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传统产业进一步融合,创造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业态,不断提高产业效率。[1]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各行业纷纷推行“互联网+”模式,高校作为知识密集、思想活跃的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生动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任何个人需要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终身教育理念成为趋势。

因此,为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教育在现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习模式,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既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又重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新型学习模式,即混合式协作学习(BCL)模式[2]。

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应用于高职教学中的必要性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协作学习(BCL)模式是在“混合式学习”(BL)和“协作学习”(CL)的基础上,融合两种学习模式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BCL将传统课堂学习与计算机在线协作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种学习要素,以基于“协作”的学习小组的形式围绕学习目标,开展课堂学习与网络协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而且能充分体现“教学并重”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3]。可见,将BCL有效地应用于课程教学,比如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优势,对满足信息社会关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十分必要。[4]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学习单靠课堂书本的传授远远不够,一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本身就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以及office操作技能等大量的理论知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需求存在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讲解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便捷的网络交流工具,不断更新课本之外的新知识、新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以及学习内容,从而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学习,但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包括课堂学习、网络学习),根据专业需求将知识融入创设的工作情境中,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及协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交流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协作学习(BC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协作学习(BCL)模式[5]通过对学习共同体和多种学习要素的有效利用,实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调查研究表明,在互联网环境下使用面对面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混合式协作学习(BCL)模式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协作学习(BCL)模式基本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混合式协作学习(BCL)模式,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教师首先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将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根据理论知识体系,分为8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一个真实的工作情境,每个工作情境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相关性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即阶段任务,学生通过完成阶段任务来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终掌握相关知识,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现以Word2010中如何制作数据表格为例来说明,具体过程如下。

1.明确教学目标

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即表格的创建、编辑以及格式化设置,围绕教学目标结合专业需求创设工作情境,比如创建生产月报表,教师通过提问、展示举例等方式,导入知识点,分解任务,布置任务,下发任务指导书,并发布至网络交流平台。

2.分组协作学习

学习小组(4-6人)按照学生层次进行合理搭配,每组设立一名组长,负责组内协调和任务指导,小组成员通过合理分工进行协作学习。学习小组一方面根据任务指导书的要求,利用互联网完成前期工作,比如,资料的搜集、基础理论的学习等;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学生们的踊跃发言,最终制定任务完成方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全程监控,跟踪学习小组的学习进程,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及时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3.交流评价,展示作品

学生通过展示作品,进行交流活动。每组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汇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量表,指导学生采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等多元评价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

4.归纳总结,任务拓展,网络共享

首先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其次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任务拓展,将优秀作品上传至网络交流平台,达到共享交流的目的。

实验效果分析

1.应用效果

本问卷选取三年制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的现状和需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开展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实际情况的基本信息调查,问卷正式调查时间为2016年10月12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70份,有效问卷970份,有效率为97%。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有99.77%的同学认为采用混合式协作学习(BCL)模式能有效地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98.4%的同学认为采用BCL学习模式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98.53%的同学认为采用BCL学习模式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97.94%的同学认为采用BCL学习模式,教师能及时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BCL学习模式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同学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2.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如图2所示,有70.25%的同学认为采用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即BCL学习模式的学习效率较高;有9.61%的同学比较喜欢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在线学习;还有13.73%的同学仍然习惯传统的课堂教学,说明这部分同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混合式协作学习中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协作学习。

结 语

混合式协作学习(BCL)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经过两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BCL学习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协作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尽管应用BCL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受网络交流平台、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制约,如何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进行有效融合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伟:《“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究》,《安徽文学》2016年第2期。

[2]韩春燕:《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第11期。

[3]沈昀:《基于BCL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4,3。

[4]刘巧丽:《大学计算机课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整合的模式》,《河北大学》2010年第11期。

[5]李峰:《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第3期。

[6]李聪:《基于M00C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