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争创“两个一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改革,既有来自国家发展、省域需求的源动力,又有高校实现其自身使命的源动力。在纷繁复杂的高校改革中,找准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人才引培机制改革、学科科研改革、资源配置改革等四梁八柱形成改革方案,并在实践中做好改革任务的分解、落实、督促和检查等,是陕西省属高水平大学深化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 深化改革 思考 探索

全面深化改革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驱动力、凝聚力,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以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高校深化改革对国家总体改革具有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全国高等学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于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省属高水平大学是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如何在深化改革中解决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发挥人才优势、知识优势、科技优势,更好地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要深入思考探索并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高校深化改革动力从何而来

高校深化改革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紧迫性。从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动力来看,既有源自政府和社会的需求压力,也有大学作为学术机构和育人场所自身发展的内生驱动。

1.国家发展动力源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爬坡过坎时期,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破解国内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必须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为转型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是高等教育在“四个全面”战略中的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时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11月,国家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力求破解“985”工程、“211”工程中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答好“钱学森之问”,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随后,国家又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力图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陕西省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力求全面深化改革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助推更多高校和学科入选“双一流”,推动陕西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转变。从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来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陕西省属高水平大学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在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中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实现其历史使命,才能实现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

2.省域需求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陕西时提出了“陕西正处于追赶超越阶段”的基本定性,并专门指出:“陕西是科教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要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陕西的经济发展位于全国中游,要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必须以高素质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陕西作为高等教育大省,新世纪以来,陕西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类高校达到108所,有在校生150万名,在教学成果、科研实力、院士数量、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发明奖等核心指标上,陕西总体上保持在全国前列。但与此同时,陕西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大省凭借资金投入、区位优势、就业市场等方面优势,高等教育发展异军突起,甚至后来居上,使陕西省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着“前甩后追”的局面。“十三五”时期是陕西建设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通过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奋斗目标①,陕西省属高水平大学责无旁贷。省属高水平大学要紧紧围绕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新变化,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强化质量导向、加快创新、突出特色,加快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全方位适应,加快推动学校对创新驱动能力的催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对接,在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陕西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转变上下工夫,把高教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一流发展。

3.高校使命动力源

办人民满意大学是我国高校的重要使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省属高水平大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张、学科布局和校区建设三大历史性任务,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但与此同时,省属高水平大学也存在着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办学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有差距等问题。虽然省属高水平大学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分配制度、科研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局部的、阶段性的改革进展。但要想实现内涵发展、一流发展的目标,其在治理结构、考试招生制度、科研体制等方面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特别是省属高水平大学在思想理念、管理水平、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上与一流大学还有不小差距,与“985”“211”高校相比在平台、资金、人才方面缺乏先发优势,与地方转型高校相比缺乏地域优势和政策支持,如果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将在生存空间上面临“985”“211”高校和区域地方高校双重“绞杀”的危险局面。省属高水平大学只有深化综合改革,主动适应形势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激发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学校发展与国家、地方战略需求的同频共振,加快创建人民满意的一流大学步伐。

高校深化改革突破何处着手

当前,对于陕西省属高水平大学而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呈现出以点带面、多点并发、向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已经到了啃硬骨头、过深水区的攻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问题、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从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政策要求来看,从陕西高校巡视诊断结果来看,从陕西省属高校发展实际来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以系统化思维找准四梁八柱,重点突破。而笔者看来,内部治理结构、人才引培、学科科研、资源配置是省属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

1.深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刘延东同志指出,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促进质量提升,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校体制机制的改革,包含着高校与政府的外部治理结构以及高校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高校外部治理结构改革的主导力量在于政府和社会,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主导力量在于高校自身。从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现状来看,高校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服务支撑地方和行业能力不够强、学院主体办学地位激发不够等问题。深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必须要解决好“束缚过多、动力不足”的问题,建立科学高效法治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大学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重视发挥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扩大社会参与,建立企业、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管理、支持大学发展的新机制,使大学既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又能更好地承担公共责任、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正确处理好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之间的关系,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运行机制,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和完善党委会议、党委扩大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等议事规则和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一章八制”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提高决策法制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三是规范行政权运行、提升学术权地位,使二者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强化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审议、审定、评定和咨询等职权。明确学术委员会的组成结构,提高非行政职务教授委员的比例,推进教授治学。四是建立健全校院二级管理协调运行机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匹配”原则,切实简政放权,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探索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等方面赋予学院更大的自主权,激发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处理好职能部门与学院的关系,坚持条块分割原则,职能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相应权力,学院在保证自主管理的前提下积极配合职能部门的工作,学校内部形成小机关、大学院的管理体制。

2.深化高校人才引培机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所以“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标准,不在于其校园大小、规模大小,关键看其是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人才培养来看,虽然近年来陕西省属高水平大学取得了良好成绩,但也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方案有待深化、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模式思路不宽等问题。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教学、科研、思想教育和管理、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要把推进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抓手,把建立健全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作为突破,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专业技能、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社会担当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树人者。中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中提出,“两个一流”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特别是对于陕西省属高校而言,无论是在平台、资金、政策上,都不曾占据优势,尤其面对人才“孔雀东南飞” 现象。省属高水平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秉承“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造就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的思路,把人才素质能力与岗位需求、所有和所用结合起来,依托学校重点学科、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等,自主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3.深化高校学科科研机制改革

大学的办学水平、整体实力、知名度、影响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发展水平,高校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从社会需求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指出陕西要发挥科教优势,实际是指出了陕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科技支撑对经济升级贡献度不够,高教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势的问题。从学科上来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中,陕西省属高水平大学在全国排名前十的学科数量和质量不容乐观,有了一定的下滑。因此,陕西省属高水平大学要争创一流,就必须要强化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围绕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加大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汇聚资金、人才、项目、平台等资源,聚焦学科前沿,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发展急需学科,提升优势学科,强化特色学科,以一流学科建设牵引构筑若干学科高地高峰,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对学科建设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监管,明确学科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分类定位一级学科发展目标,完善学术成果激励机制,引入权威的第三方评估,促进学科优胜劣汰、滚动发展。要强化政策激励和创新,探索高水平、有特色、交叉型科研团队的建设,建立重大学术问题提出和研究启动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谋划、组织、申报和管理服务能力,实现高端创新团队、高层次创新成果、高级别科研项目、高水平创新平台的重大突破;要围绕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强化高校科研项目与现实生产力、高校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智库建设与决策咨询的对接,建设校企协同创新、产学研用结合的长效机制,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4.深化高校资源配置机制改革

改革的实质是资源和利益分配模式的调整。陕西省属高水平大学大多集聚西安,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校多区的现象。各校区之间够不着、够不上,导致运行成本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同时,受多校区办学实际和本位主义的影响,不同部门、院系、学科之间条块分割、存在利益固化现象。一方面是高校办学资源的总量短缺,一方面是院系办学资源的局部浪费,办学资源的利用率低,办学效益提升是改革的重要方向。陕西省属高水平大学资源配置改革,必须打破“大锅饭”局面,按照“存量盘活、增量激励、减量约束”原则,建立健全以分类和特色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以第三方评价为主体的绩效评价机制、以评价结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和开放学校公共服务平台与教学、科研平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学习空间、网络空间和资源空间,推动校校之间、院院之间、校地之间进行广泛、持续、深入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平台优势,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努力扩大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加强对外合作管理机构建设和职能整合,完善学校基金会制度和运行机制,增强从社会、企事业、校友等方面获取资源的能力。要进一步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完善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将经费投入与单位贡献、考核目标完成情况等挂钩,对预算安排并执行的资金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考核,提高学校各类资金的投入绩效。深化后勤改革,大力推进后勤社会化进程,形成以自主服务为主向、自主服务与购买服务相结合的后勤服务保障模式,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与水平。完善校内资源调配、保障管理办法,健全校内资源成本核算、绩效挂钩和有偿使用的配置管理机制。

注释:

①娄勤俭:《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陕西省政府网站。

参考文献:

[1]罗家才:《省属高水平大学内涵式发展研究——以成渝经济区为例》,《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2]孔令浩:《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再辟新径——《〈中国教育改革大系·高等教育卷〉评析》,《中国出版》2017年第2期。

[3]瞿振元:《积极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评价与管理》,《评价与管理》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