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经济环境下,“音乐+互联网”的结合不仅可以颠覆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使高质量歌曲得以迅速传播,更可以推动音乐版权的合法化与正规化传播与发展。本文主要基于高校音乐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定义及内涵,着力探析高校音乐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及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 高校音乐 教学 音乐审美教育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全球化下的音乐软件及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全球化经济时代下,互联网音乐带来的“音乐+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与欣赏方式,使高质量歌曲得以迅速传播,推动了音乐版权的合法化与正规化。那么在互联网环境下,又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音乐教学进行审美性教育?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音乐审美教育的定义及内涵

音乐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借助音乐教育,挖掘和唤醒人类精神层面上美好、雄伟或充满幻想、期待的理念与思想,从而在音乐教育中保持精神层面受感染的体验。因此,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等教学操作因素,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将整个音乐教学中充满美的欣赏、美的表现以及美的创造,实现音乐教学中“内在美+外在美”的统一、“逻辑美+形式美”的统一以及“动态美+静态美”的统一。

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音乐审美情趣。首先,音乐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功能可以给被教育者积累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如冼海星的《二月里来》可以传递出解放时期新鲜的空气与泥土的芬芳,听者能感染到解放时期的解放气息与蓬勃朝气;同时,克桑先生的《梭罗河》可以传递出故乡之情,往往激发听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及热爱之情。

其次,音乐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功能可以提高被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功能来实现被教育者观感、情感与理性方面的递进式升华。被教育者不仅通过高校音乐教育获得视觉、听觉上的艺术享受,同时还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并熟练掌握音乐的作者、作曲原因、时代背景、音乐语言的变现功能、题材以及曲式,实现从观感、情感到理性方面递进式的音乐升华,从而提高听者的音乐审美能力。

最后,音乐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功能可以提升被教育者的音乐审美情趣。高校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可以挖掘被教育者内心的情感,发挥听者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进行形象思维活动,使被教育者对每一音乐作品产生自己的理解及看法,使得自己与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与共鸣,从而提升被教育者的音乐审美情趣。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音乐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生硬地使用语言来解读与讲解音乐。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下的音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任何时代、任何作者的音乐作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一方面,高校内的音乐课程主要以介绍西方音乐为主,很少对我国悠远的音乐历史及内容进行介绍及讲解。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得高校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认识产生偏差,更会造成大学生崇洋媚外的音乐审美态度。另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学过多地使用语言来讲解与解读音乐,未解读音乐当前的历史背景及人物性格,使学生不能清晰地认识到音乐本身存在的价值,难以到达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目的。

2.高校音乐教学方式过于单调,过多地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而非审美教育功能。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方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而高校音乐教学方式却过多地使用语言来解读与传递音乐。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墨守陈规地沿用文化理论来讲解与传授高校音乐理论知识,而没有多方面地从艺术性角度出发去传授学生,以实现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下的高校音乐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课程,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角度来讲解、传授音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窘境。

3.高校音乐教学训练方式过于倾向于技能训练,而非侧重于全面发展的审美教育功能。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较为侧重于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高校音乐的认知功能。较多的高校教师受传统模式影响,一味地教育学生将全部精力放在音乐专业技能上,难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认知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倾向于高校音乐技能训练、重技轻艺的训练方式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下的音乐是充满技术性的学科,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深厚的理论知识背景,还要增加音乐审美经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以及提升音乐审美情趣。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1.在互联网环境的高校音乐教育背景下,审美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须提高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音乐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各大高校以及相关部门须意识到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提高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视。音乐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等教学操作因素,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将整个音乐教学中充满美的欣赏、美的表现以及美的创造,实现音乐教学中“内在美+外在美”的统一、“逻辑美+形式美”的统一以及“动态美+静态美”的统一。高校可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加音乐审美教育,并通过新设的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在互联网环境的高校音乐教育背景下,须丰富音乐内容,改进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下,流行音乐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音乐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加音乐审美经验,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认识、艺术感性认识。首先,要丰富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其次,在音乐内容上适当增加民族特色音乐、历史古典音乐、器乐表演以及音乐鉴赏课等选修课或必修课,丰富高校学生的音乐课程及音乐知识;最后,学校以及宿舍区在早间广播、午间广播及晚间广播时应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办与发展音乐社团、增设与丰富音乐课程等方法来提升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高校音乐教师须提升自身音乐综合素质与能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高校音乐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的音乐学习。在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之下,不仅要求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拥有扎实的音乐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及优异的音乐审美能力,还需要适应互联网环境时代的潮流。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下音乐作品传播速度快,流行音乐受到追捧。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对互联网流行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及学习,并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见解。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墨守陈规地拘泥于传统方式讲解与传授高校音乐理论知识,而要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感受不同音乐的魅力,促使高校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能力。

4.在互联网环境的高校音乐教育背景下,须改变高校音乐教学观念,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改进音乐教学模式。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方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而高校音乐教学方式却过多地使用语言来解读与传递音乐,使用太多的理论知识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讲解。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转变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综合运用音乐语言、普通语言、肢体语言、视频语言等教学表达方式,通过多种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向高校学生讲解与解读音乐作品,传递音乐审美教育理念,树立人性化、现代化的教学审美理念,从而培养全面综合发展的音乐人才。

结语

全球化经济时代下,互联网音乐带来的“音乐+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与欣赏方式。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不仅可以增加音乐审美经验,还可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以及提升音乐审美情趣。因此,在互联网环境的高校音乐教育背景下,应该明确审美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须提高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音乐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音乐内容,改进高校音乐课程设置,提升高校教师自身音乐综合素质与能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改变高校音乐教学观念,改进音乐教学模式,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实现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作用,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郝莹:《论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功能的实现》,《基础教育论坛》2016年第11期。

[2]方丽珠:《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5。

[3]任聪聪:《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评〈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6年第50期。

[4]王晓光:《如何加强当代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音乐审美教育》,《大家》2011年第3期。

[5]朱奕文:《中国近代(1840—1949)音乐审美教育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对音乐教育的启示》,《艺术百家》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