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行业市场并不景气。在这种形势下,很多纺织企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纺织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革新,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来实现,这就使得纺织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关键词】纺织专业 卓越工程师 素质培养

我国纺织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现状

自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至今,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分批加入该计划,在不同专业领域进行卓越工程师试点培养。作为全国八大纺织院校之一的西安工程大学已经作为第二批申请院校获得了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工程三个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权限(文章将以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试点班为例进行探讨分析)。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是校企联合培养,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实验教学与企业工程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强化工程教育,最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培养3年,企业实习1年。学校3年培养主要是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采用课题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1年的企业实习分为四个阶段,与校内培养穿插,采用课堂教学、工程现场操作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生产企业,学习企业的经营文化、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际培训锻炼。

当前纺织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近年来,一些热门专业对纺织工程这样的传统专业冲击很大,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越来越少,导致纺织专业生源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约30%的学生是“调剂生”或者是补充填报志愿考生,因此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逆反情绪,导致专业兴趣缺乏和专业认知偏差。加之有约46.7%的新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难以适应,其中包括“调剂生”和补充填报志愿考生,这就成为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阻碍。同时,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以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为例,一般学生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三年级开设专业课程,四年级进行专业分方向学习。调查显示,约有70.35%的学生反映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学生一年级、二年级时缺乏专业引领,普遍感觉迷茫,不知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而三年级、四年级时专业课程过于集中,学业负担很重,学生少有时间思考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既面临择业的压力,又面临新专业方向学习的任务,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这样的矛盾,引发了课堂到课率低、学生考试成绩差等诸多问题(如图1)。

2.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建设处于探索阶段,体系不健全

自设立卓越工程师试点班以后,学校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用心致力于试点班的建设,但是目前建设体系尚不健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在生源方面,以2011级纺织工程专业为例,招收了10个班300余人,需要从中选拔出30余名学生组建卓越工程师试点班,而如何选拔试点学生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一般的选拔程序是:自愿报名→综合笔试→面试谈话→确定名单。在面试谈话中,必须逐一询问学生是否有考研的意愿,如有则不能录取,因为试点班学生最后一年去企业实习,和考研的时间冲突。但是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是否考研尚存在变数,调查显示,只有8.7%的学生表示一定会考研,而有40%的学生表示难以确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机制来应对。还有,同一专业的学生对不同的培养模式有时会感到困惑,例如,有30.5%的学生表示对不同培养模式之间究竟有何实质性区别表示不解。学校应该在卓越工程师班试点的体制政策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并大力宣传,还应把试点中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让更多学生受益。

3.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措施针对性不强

与纺织工程普通班级相比,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的培养虽然在课程体系、生产实践等环节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其他能力培养方面缺少针对性。例如,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都是同样的标准和政策,没有突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色,几乎100%的试点班学生认为他们看不出自己和普通班级的同学在能力培养方面有什么不同。笔者认为,卓越工程师与一般人才的区别不应仅仅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还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这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上。

发挥特色,革新纺织专业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模式

1.针对纺织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引入科研活动

科研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和提升,也对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有重要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有70.5%的学生认为尽早地接触科研活动是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认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措施。在“你是否愿意参加专业研究活动”这一问题上,有15%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有55%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向参加过诸如“挑战杯”这样的科技竞赛的学生询问“你认为参加这样的竞赛活动对你有什么帮助”时,有90%的学生表示提高了其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于研究型教学活动有较大需求,参与之后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纺织专业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方面应适度压缩专业课理论教学时间,尽早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专业科技竞赛甚至是教师的专业科研课题是十分重要的。

2.针对纺织专业操作性强的要求引入专业技能素质考核机制

纺织专业要求人才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调查中有6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非常欠缺,有23.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比较欠缺。针对这样的状况,学院应适时设置一套适合纺织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发展的考核体系,并引入教学活动内进行考核,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高年级学生的企业实习和就业大有裨益。

3.针对纺织专业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纺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国际性、市场性较强的交叉性学科,除了涉及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外,还与生命科学、高分子材料科学、计算机、企业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艺术设计等专业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心理学、哲学、法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对于此类素养的基础认知调查中,有82%的学生表示较少接触专业知识之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有5%的学生表示读过哲学书籍,只有1.45%的学生表示对哲学感兴趣;只有不到10%的学生接触过美学这个概念,有深入学习的寥寥无几;至于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生普遍认为与专业无关,平时只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一些书籍,也基本没有深入学习(如图2)。由此可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4.针对纺织行业急需创新改革的现状调整毕业生设计模式

大学生培养应该突出并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其中毕业设计应该是重要指南。但是长期以来受到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脱离了实际的考核功能,内容陈旧,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环节缺少创新,很多学生沿用上届学生的设计内容,甚至有些学生把毕业设计当成一种负担,敷衍了事。而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对毕业设计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改革毕业设计提供了条件:校企合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了真实的环境和锻炼机会,通过企业实习真刀真枪地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应该以纺织品设计为主线,结合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工艺参数进行选题,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选择学科前沿与企业合作开发相关内容选题。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与市场接轨,从而全面提高纺织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董震、丁志荣:《产业升级加速背景下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实践——以南通大学为例》,《纺织教育》2012年第27卷第2期,第99-101、104页。

[2]郭嫣:《西安工程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本科卓越计划培养方案》2011,5,第45-48页。

[3]陈国强、潘志娟:《后工业时代纺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纺织教育》2011年第26卷第2期,第101-104页。

[4]林建:《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7期,第30-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