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建筑摄影发展成为独立的摄影门类以来,人们就对它有着更专业、更具体的要求,高校《建筑摄影》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我们需要对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建筑摄影》课程提出更具价值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及《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教学方法,供教育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 摄影 艺术 教学理念

基金项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筑摄影》课程中对教学理念的革新,项目编号:JG021341。

《建筑摄影》课程在我国高校开办之初是国家教育部门为建筑类专业,如: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以及近年来新兴的风景园林等专业制定的专业选修课程。

总览各高校的《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大纲我们可以看到,多数都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给建筑类专业学生提供普及摄影技术知识,能够独立完成以资料记录为目的的建筑的相关拍摄,或者从中获得进一步的艺术审美表现的任务。然而,一旦作为选修课程,课时往往不会超过40课时,因此早期的《建筑摄影》课程的培养计划多以普及基本的摄影技术为教学目标,配合相应的建筑摄影作品赏析,最后让学生完成以建筑为主题的拍摄作为成绩考核依据。建筑学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并未有过系统的艺术教育经历,又由于是选修课,教条地讲授摄影技术,加之不可能因为此课程就让学生配备专业相机,可谓是“纸上谈兵”。因此,学生们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未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有的高校最后甚至取消该课程的设立。

《建筑摄影》课程该何去何从,我们是要通过这门课培养建筑摄影师吗?答案是否定的。回到建筑学教学培养计划当中,在当今社会建筑学培养的是具有多种建筑相关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毕业生获得除专业知识外的历史、美学、人文、心理、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建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分析所有建筑学专业涉及的任何一门选修课,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课程都对建筑学专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大一进校时就开设的美术课程,改善学生作为工科考生不涉及绘画考核的问题,培养学生一定的造型能力,为完成建筑手绘效果图起到直接影响;设计色彩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基本素质,了解色彩运用、色彩搭配等相关知识,大量的课程都是在进行艺术培养。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足见建筑学实际是工程技术、艺术和人文科学相互融通的综合性学科,而对于《建筑摄影》课程,从题目上来说也有着鲜明的学科交叉性体现。建筑与摄影从字面上看,多数人只能理解到用摄影拍摄建筑的层面上,而我们要是从艺术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就能发现二者之间的有机关系。因此,对于《建筑摄影》课程的关注点我们更应该拓展视野将其放在艺术这个概念之中,让学生认识到摄影对建筑产生的相关作用。

在课堂教学上简述建筑基本知识点。例如,建筑从功能上,第一要满足人们居住的基本需求;第二要满足居住的舒适度、方便的需求;第三上升到精神层面,满足艺术审美需求,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共同体现的艺术,是工程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紧密结合的艺术作品。古往今来,任何一处我们印象深刻的建筑无一不是经典的建筑艺术作品,凡尔赛宫、科隆大教堂、故宫、悉尼歌剧院、卢浮宫、中国国家大剧院、迪拜帆船酒店、北京银河SOHO……任何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建筑师也都是伟大的建筑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贝聿铭……“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建筑艺术家的设计师只能是设计师,因此,从艺术角度要让学生知道这种层次关系,了解建筑设计的最高追求。同样,从功能上,摄影为人类也带来了三种需求关系,第一是认识功能,人们通过摄影的真实形象再现了解不曾亲眼见到的各种事物和领域;第二是教育功能,由认知功能所呈现的特定主题的拍摄体现观者不同的感受;第三是艺术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通过简单的分析,此时我们看到建筑和摄影在最后都进入到了艺术殿堂,通常我们会讲“艺术是相通的”,这就建立了建筑和摄影的基本联系。

给学生从艺术理论的角度讲解建筑和摄影之间的关系。例如,建筑和摄影同属于造型艺术,都需要完成形态、色彩、质感这三个基本视觉因素的体现。建筑的形态属于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摄影的形态必须是将已经客观存在的对象在二维平面上记录下来,因此二者显著的理论区别就是在维度关系上。从学科关系上,建筑必须有着极其严谨的工程技术因素,使其从属于工科领域,这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要追求更高的建筑设计表现,就需要学生们认识到建筑的艺术属性,这也是建筑称之为交叉学科的必然因素。这一理念就是需要从教人员花较多的课时完成讲解。

我们说过《建筑摄影》课程并不是培养摄影家,而是体现通过此课程让学生们认识到摄影对建筑设计学习的重要辅助作用,这不仅仅是表现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高校《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任务上,学习摄影技术,能够用照相机拍摄建筑这么简单,更何况现在的照相器材更加先进,操作更加简便,而是通过拍摄训练,意识到艺术的基本关联性,继续完成作为艺术家需要具备的敏锐的观察力、空间层次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色彩运用能力的更进一步的训练;通过摄影训练,强化训练学生的敏锐观察力、空间感知力,去发现建筑环境、建筑结构、建筑立面等美的元素以及不足之处,并能够产生促使建筑设计良性发展的推动力。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作出以下调整:

介于课时量少,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示意图、作品分析,课时内不安排实践环节,但仍然通过建筑摄影主题的拍摄认知所学理论。

1.开课首先明确《建筑摄影》课程并不是单纯讲授摄影理论,而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摄影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改善学生对课程的陈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从艺术理论的角度明确建筑学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完成艺术创作,实际属于艺术范畴,由此延伸到对摄影的艺术范畴分析,然后进行对建筑与摄影艺术上的区别与联系的阐述。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建筑和建筑环境,帮助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学会从摄影的角度去审视建筑设计方案,去发现建筑与建筑环境之间的美学关系,完成建筑空间结构造型的分析,由此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通过这一环节调动学生学习摄影技术的积极性。

2.摄影器材种类繁多、功能复杂,以建筑摄影适用器材为出发点,为学生讲解单反相机、中画幅相机和大画幅相机,其中以更为便捷的单反相机为主要内容,同时突出基本机械结构光圈、快门的操作和镜头运用相关知识,以这些机械电子结构的操作能够达到的拍摄效果为重点内容,其他两类相机作为了解,但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才是专业拍摄建筑摄影的器材。

3.以艺术理论为出发点,让学生认识摄影用光、影调、构图等摄影语言的表现对建筑摄影的重要性。能够通过摄影技术准确地进行拍摄,并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建筑摄影作品的美学分析,加强建筑的艺术性认知,从而通过对建筑造型结构的分析获得经验。

4.在摄影技术的讲授完成后就布置结课作业的拍摄任务,弥补课时量小的局限性,同时进行上述内容3的讲授,并将优秀建筑摄影作品和学生作品结合起来分析,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艺术审美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一改以往结课时学生在递交作业后对评分标准及评分评语始终无法知晓的教学缺憾,应在最后一堂课收集结课作业,并进行互动交流、当堂讲评,让教师的讲评能够真正让学生聆听到,真正让评分、评语对学生起到实际的作用,完成《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

建筑艺术和摄影艺术都属于造型艺术,当前的建筑摄影创作对建筑学来说已经不能停留在摄影的技术层面上,或单纯的艺术欣赏,建筑摄影应该是成为用摄影语言来研究建筑美学的一门学问,我们让建筑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和研究建筑摄影的价值是有效而深远的,发现和研究摄影艺术和建筑艺术中的视觉共性是主要依据,为培养综合性建筑师、环境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建筑视觉美学观念和为建筑设计观念的开拓服务是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顾铮:《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影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何惟增:《建筑摄影解读:建筑师的拍摄札记》,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3]陈宇:《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