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被大力倡导起来的,目的在于知己知彼,融入全球化。但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西方文化的介绍,而忽略了我国文化的作用,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这种文化失语现象导致的是对大学生群体的一种文化观的影响: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的缺失。本文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谈起,剖析出现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 文化失语 对策

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表现和原因

1.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表现

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高校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失语。不仅仅是在英语教学中,也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学,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鲜有兴趣,即使身处中国文化的熏陶中,对众多潜移默化的文化传统是处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其次,是在高校的文化课程中不再有初等教育中的文化课,或者在专业领域外不再有必修的文化教学。面对初等教育中的背诵古诗词等形式的传统中国文化的学习,大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的课程失去了积极性,学习的动力不足就无法促使大学生进行主动的文化学习。尤其是对于某些古诗词的应用不知其然,甚至一知半解,在用母语进行古诗词和各思想学派的解说时都不能阐释其内涵,更不用说是用英语进行文化输出了。其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失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句和词组的运用更是有所差异,在固定的文化背景下某些语意是约定俗成的,换一种文化背景要完整地表达出其内涵确实是有难度。但是在英语词句表达中引入中国特色文化的含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发声方式。在西方文化缺失的中国特色词句方面,没有标准的英译表达,比如在饮食文化中西方并没有“豆浆、油条、稀饭”等,甚至“豆腐、火锅”等词语也并没有标准的英语表达,更不用说中国的古诗词的英译。

2.英语教学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

(1)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偏差

全球化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在跨文化交际中,所有的交流都应该是双向的。全球化不仅要自身融入国际体系中,更要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的声音,而语言是其载体,掌握国际化的语言,才能了解全球化中的其他国家,也只有通过国际化的语言,全球才会听到中国的声音。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不是迎合对方去适应对方的文化,而是在不放弃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了解,并通过这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来加深自身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我国高校中,英语教师和学生在对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有偏差,只认为是通过英语学习来交接西方国家的文化,然后进行学习和借鉴。能够用英语跟西方国家进行交际和沟通就是英语学习的目的,基于此,高校的师生并没有将中国的文化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部分。但是高校在理解并践行全球化的语言学习时忽视了中国文化也是全球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其实也是通过国际化的语言作为载体的。因此,对全球化环境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学习的理解的偏差是造成高校英语教学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

(2)文化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

高校中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国文化的缺失。首先是在英语教材当中,现在高校使用的英语教学教材大部分是英美出版的,教材中大量是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而中国的文化习俗和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很少涉及。对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进行分析显示: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册)中所有的阅读材料中只有1篇材料跟中国的文化相关,占到64篇阅读材料中1.56%,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习俗介绍则占比68.7%。这种教材的使用一直覆盖到高校大学生的两年基础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而在非英语教学中有关西方文化的课程也以某些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本文作者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了解到,西方国家文化和习俗的课程文化设置中都有1—2个学分的课程,而没有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文化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的缺失也是造成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

(3)中国的文化弱势

文化的侵略是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认同两个方面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从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影响出发,产生深层次的认同感。中国文化在国际地位上还没有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崛起而迅速提升,强势文化凌驾于弱势文化之上对民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认同产生影响是必然的,文化需要语言作为发声载体在国际社会进行宣传和弘扬。西方在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支撑下在文化话语中也有一定的霸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文化侵略。在生活方式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好与坏,但是在意识形态上就有明显的西方的思维痕迹和价值取向。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在具体的影响中就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西方文化的这种新鲜文化的进入抢占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地位,作为大学生而言,对于新鲜事物的新鲜度和好奇感是远高于本土一直潜移默化的文化吸引力的。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推广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英语技能

英语技能的提升是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就是让学生可以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而我国的大学生即使在进行英语交流时也是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增加对中国文化的推广和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的渠道,是加强英语表达的途径之一。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本国文化之后才能更好地去跟别国的文化进行交流。同时,通过不同语系文化的对比来更好地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在相似性和共性的部分,多语言学习能够相互促进对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的提升。

2.有利于中国文化传播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综合地位的提升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目前情况下,英语仍然是世界性的国际语言,而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影响更多的世界公民,则只有通过国际化的语言作为传播载体。增加学生在本国文化上的了解程度,在英语交流和表达中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输出,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消除在国际交流中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3.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两种文化的载体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只有在语言和文化都掌握好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消除语言阻碍对文化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和借鉴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以更客观的态度对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进行表达和借鉴,不至于在文化接受中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有缺失。能够在英语表达中结合语境更好地调整语意表达和文化输出,并对教学过程中接受的中西方文化树立一种平等意识,形成健康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高校英语教学中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对策

1.加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比重

在高校的英语教材中增加对于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教材中的中西方文化的介绍占比应该相差无几。增加两国之间的文化介绍的比重有益于学生获得中西方文化的共同了解。高校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把学生对英语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目标,也要把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英语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进行校本教材和本土教材的开发,引入中国文化和习俗的相关材料,增加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顺畅表达。规范英语教学中的中国特色词汇,形成统一的英语词汇,减少因表达不畅而产生的随意猜测和发挥而产生的误会。

2.增加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课程占比

不管是在英语专业课程中,还是在非英语专业课程中都应该增加中国文化课程在其中的占比,高校要提高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如在英语四六级考试当中,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考核内容。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视程度。在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有关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文章和内容。并在其他专业领域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重。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的形式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有一定的涉猎,提高中国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流的“中国输出”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欣欣:《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第97-98页。

[2]翁燕文、徐永军:《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湖北第二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100-103页。

[3]李翔、杨舒涵:《论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对策》,《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