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建设是“四个一流”建设所蕴含的关键环节。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教学学术理念缺失、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缺失、教学与科研协同性差、考核评价体系难以激发教师课程建设积极性等关键性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学学术地位、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理念,以及协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完善课程建设管理、检查评价、服务体系等解决课程建设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四个一流”建设 课程建设 问题 思路

基金项目:陕西普通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古代汉语)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2013〕49号)。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建设方案。方案指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这是新形势下中国重点大学建设的新形式。2016年8月,陕西省委、省政府为贯彻国务院“双一流”建设方案,根据陕西省《关于全面深化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全省普通高校实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四个一流”建设。“四个一流”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引导和支持省内高校强化内涵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办出专业特色,达到一流水平。

落实“四个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卓越创新人才,首先必须落实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尤其是“一流专业”建设直接要落实到课程和课程发展之中。虽然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都是专业建设最关键的环节,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但是在教学领域,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显得尤为关键,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好的大学,就是能够提供更多更好课程的大学;好的教授,也就是能够提供更高质量课程的教授。”[1]37可见,课程是评价好大学和好师资的重要指标。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是大学的真正产品。如果把大学视为超市,学生就是其中的顾客,专业就是超市中摆放商品的展台,课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商品。[2]75如果一所大学没有一流的好课程,就等于超市没有一流的好商品,自然谈不上好大学,也支撑不起来好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提高课程建设效应,国家从上世纪末就开始重视课程建设,1995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正式启动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入21世纪的十余年里,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启动了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课程建设工程,国家、各省、各高校上下联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课程建设体系。这些举措使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四个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使得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当前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理念普遍缺失,影响了课程建设的学术水平

在我国高校所说的学术研究,一般都指学科学术研究,不是教学学术研究,甚至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教学学术研究根本算不上学术,重科研、轻教研的思想倾向在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倾向形成于教师本身接受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进入大学学习,学校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专业学科知识,即使是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少之又少,综合院校可能根本就不涉及相关教学内容。进入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研究生,首先关注的是寻求自己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个性,根本无暇顾及教育教学、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等教学学术问题,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先天就形成了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学术能力强、教学专业知识和教学学术能力弱的局面。入职高校,在高校重科研、轻教研的总体氛围影响下,很少有教师能够潜心教学,很少有教师能够钻研如何授课,很少有教师能够思考如何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很少有教师能够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对于课堂教学,首先是回忆当时自己在上大学时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模仿、沿袭自己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的比较多,甚至有些硕士、博士的教案和讲稿可能都是照搬导师的。这种大学教师成长经历和大学重科研、轻教研的整体氛围导致了高校教师普遍缺失教学学术理念和从事教学学术研究的意识,这必然影响课程建设的学术和专业水平。

2.高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缺失,背离了课程建设的本质

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的受众是学生,必然要以学生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为前提,必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目标。但是在中国几千年“天、地、君、亲、师”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教育不仅以教师为中心,并且教师还“高高在上”,没有形成师生平等参与的教育传统,反映在教育教学模式上的“以学科书本知识为不二准则、以教师为绝对中心、以课堂讲授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思想深入人心。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真实需求,主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逻辑、知识的表达和传授,普遍缺乏“学生中心理念”。在这种忽视学生中心地位、未能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未能激发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建设,背离了课程建设的本质,限制了学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卓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四个一流”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课程建设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不能激发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在当前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业绩考核和职务晋升考核。在这两类考核中,主要考核指标内容是科研业绩考核指标,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考核指标也是科研指标,即科研论文、论著、项目、到账经费等。决定一名教师能否在各类考核中被认可、能否在高校站稳脚跟、能否赢得尊重和良好的声誉,基本上是看其科研能力和科研业绩。若某个教师的科研成果突出,就等于这个教师一切都好,科研一美遮百丑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量化指标体系中,留给教育教学的指标仅剩下工作量指标了。而对于工作量,也只有量的要求,缺乏质的监管,只要教学工作量达到量化指标规定的要求,评价就算过关。无论教师的课堂教学多么精彩,为教学付出了多少劳动,教学满意度有多高,只要科研指标达不到要求,无论是职务晋升还是业绩考核,都只能“望洋兴叹”。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中,教师通过千辛万苦做出的成果,如习题库、参考资料库、辅助学习资料、拓展学习资料、高质量的讲稿课件、网络学习平台等,都无法进入业绩考核和职务晋升考核量化指标之列,占不上权重、加不上分。这种现实必然导致高校教师与其费时费力地钻研教学、搞课程建设,还不如潜心从事科学研究,这必然影响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4.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协同性较差,难以实现教学、科研的共进双赢

大学是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知识创新高地和人才培养高地,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互相为用的协同关系,科研提升教学内涵,教学为科研提出新的学科研究命题。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校真正本质意义上的科研。“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哲学发现,我不明白大学为什么应该拥有学生。”[1]45反过来说,没有科研的教学也不可能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在“四个一流”建设主导政策中,也突出强调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从理论上说,科研与教学在大学融合是大学本身应有之义,但是在实践上,我国大学经常存在教学与科研未能很好协同的问题。这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在一些科研实力比较强的研究型大学,普遍存在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倾向,一些教师对本身研究的学科理论问题研究得非常透彻,但是他们不太思考如何把自己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与教学融通、如何用于培养学生,他们在与同行交流讨论时也热衷于探讨科研学科问题,不太关注教学问题,这就出现了一批擅长科研却不擅长教学的纯学者。二是有一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不相关联,他们教授的课程和所从事的科研根本不属于一个学科领域,致使科研无法反哺教学,教学也不能为科研提出新的研究命题,教学、科研也不能共进双赢。三是在一些科研实力比较弱、升本时间比较短的地方本科院校,存在一批教师只重视教学、不重视科研的倾向,他们往往也不思考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等问题,他们的课堂教学娴熟、流畅,但是他们的学科知识体系比较陈旧、方法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上三种情况都未能很好地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关系,很难形成教学与科研共进双赢的效果,自然影响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水平,很难适应当前“四个一流”建设的新要求。

另外,课程建设等教学类项目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服务,项目进展过程缺乏跟踪检查评价、管理、服务,同时课程建设等教学类项目往往重立项、轻检查验收,甚至很多项目只有立项,没有检查验收,这都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应。

解决当前高校课程建设问题的思路

1.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学学术研究地位,激发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激发高校教师从事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关键在于改变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科研指标起决定作用的现状,回归高校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通过制度设定使教师做到科学研究与教学、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并重。在制度上要提高教师考核指标体系中教学、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指标的权重,做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并重,把教学研究、课程建设以及相应的成果提到真正教学学术的高度。在大学教师准入制度、评价考核制度、职称晋升制度体系中使教学学术与科研学术处在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重,使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甚至教学反思等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教师花费心血做出的习题库、参考资料库、辅助学习资料、拓展学习资料、高质量的讲稿课件、网络学习平台等课程建设成果都能进入量化指标体系中,在业绩考核和职称晋升中成为量化加分项,以此来唤醒高校教师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自觉,激发教师从事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丰富课程建设的内涵,提升课程建设的水平和步伐。

2.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理念

“四个一流”建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四个一流”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最终又要落实到课程上。因此,“四个一流”建设所蕴含的课程建设也必然要以培养人才为根本。课程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其实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即我们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理念,而我国传统的课程建设理念又是以教师为绝对主导和中心的。在“四个一流”建设背景下,改变课程建设理念势在必行,建立健全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根本的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评价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成效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评价体系。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建设管理机构在对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进行考核评价时,确定的考核评价内容、标准、主体、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要突出学生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以引导教师课程建设理念的转变。课程建设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应该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因素,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发展趋势,不能仅仅以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为不二准则、以教师为中心,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能力和未来发展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从社会岗位需求能力角度着眼有针对性地构建课程体系,强调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衔接性,兼顾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理念还应该强调学生的学习特征,要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中知识创造、知识发现的主体之一,与时俱进地考虑和重视每个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不能仅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创造和发现之中去,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再次,课程建设还应该考虑各个学校的学生层次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人才培养方向的课程建设是不可能千人一面的,应该根据各个学校学生的层次和人才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构建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知识模块。只有课程建设突出了学生中心理念,才是课程建设真正本质的回归,才能适应“四个一流”建设所蕴含的课程建设需要。

3.协同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促进课程内涵建设

根据我们分析的目前高校教师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不能很好地协同的三种情况都难以实现教学与科研共进双赢,都不是高校原本意义上的教学与科研,都不利于贯彻高校一切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培育高质量的有用人才”这一宗旨上。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尤其是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既要引导他们在思想上做到科研与教学并重,同时还要引导帮助青年教师围绕教学中的学科疑难问题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使青年教师在提高学科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的同时,丰富教学内涵和课程建设内涵,培养青年教师重教学、重人才培养、重课程建设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设计,以“育人”为核心,把高校教师尤其是一线主体系列的教师的科研进行分类管理,把他们的科研分为有效科研和无效科研两类。有效科研就是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结合紧密,科研可以直接反哺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涵;无效科研就是教师从事的科研领域与教学领域在学科体系上无直接关联,科研对教学无法起到助推作用。对于有效科研应该在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增加权重,或在绩效奖励中增加力度;而对于无效科研,应该在考核、职称晋升中降低权重,或降低奖励力度,或直接不予考虑。对于只做教学、不做科研、也不重视教研和课程建设的教师,在考核、职称晋升制度设计中,应该更多地考核他们的课堂教学内涵、学科知识更新程度和课程建设学术水平,实行课堂教学内涵否决制,引导他们重视科研、教研和课程建设。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制度设计,使教师达到科研与教学双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四个一流”建设。

4.完善课程建设管理、检查评价、服务体系,助推课程建设

完善课程建设管理、检查评价、服务体系,首先,要设立课程建设管理专业机构,以取代高校原有的兼职管理课程建设的教务行政管理机构,把课程建设管理制度从高校教学行政管理制度部类中独立出来,制定课程建设专业专门管理制度取代过去的行政代管模式,赋予课程建设管理独立的专业学术权威和专业学术影响力,赋予教师和学生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课程建设意识,突出课程建设服务学生的宗旨,实现课程建设的专业化、学术化、专门化管理。其次,要形成课程建设检查评价长效机制,由课程建设专门管理机构会同相关课程建设专家确定课程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终结性目标,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分期分阶段进行检查评价监督,确定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经费使用效应,查找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后续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检查评价,改变过去课程建设只立项、不检查、不结项、不管理、不监督、无问责的现状。再次,急需完善课程建设日常服务机制,课程建设不仅要强调管理、检查和评价,同时日常专业化的课程建设保障服务也不可忽视,应该由专业的课程建设管理机构为课程建设提供专业化的日常咨询、服务,协助解决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障碍,为课程建设提供方便和保障。只有构建、完善了健全的课程建设管理、检查评价、服务体系,才能有效地助推课程建设。

结 语

在“四个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课程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有了一流的课程,才能支撑一流的大学(学院)和一流的专业。在一些传统观念和考核制度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普遍存在教学学术理念缺失、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缺失、教学和科研协同性差、考核评价体系难以激发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等关键问题,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应。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厘清解决课程建设问题的思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学学术地位,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理念,协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完善课程建设管理、检查评价、服务体系,以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助推“四个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海银:《普通高校课程建设的向度》,《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

[2]周光礼:《“双一流”建设的学术突破》,《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

[3]张树永:《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推进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3期。

[4]张凤宝:《聚焦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4期。

[5]李雪萍、吴振先、陈维言:《以科研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