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数量明显上升,民族生的管理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出发,分析目前内地高校民族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出民族生管理普遍存在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缺少专业化队伍,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内地高校 少数民族 特点 学生管理

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更牵系着民族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民族生的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明显增长,民族分布更多样化,民族生的管理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课题和新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上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专业的管理模式,科学高效地开展工作,落实新形势下对学生管理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对民族生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遍特点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民族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和汉族高度相似,但是依然有很多民族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征和传统习俗等。

1.经济条件较差,生活简朴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有大量少数民族聚集地。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子女多,物质条件差,生活简朴。虽然近年来国家的扶持政策增多,助学力度增大,但是面对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很多民族生还是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和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较大的心理压力。

2.文化课基础差,学习压力大

虽然很多民族生学习努力,但仍有很多同学成绩落后。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部分民族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基础教育教学,汉语作为外语学习。因此,很多民族生汉语水平有限。这些学生面对内地高校的全汉语教学,语言则是他们学习的首要障碍;第二,为了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在内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国家设置了高考加分、差别录取、预科教育等政策。这些政策是把双刃剑:虽然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学习动力。第三,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未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文化课基础差,影响大学学习。很多民族生在学习上成了“困难户”,成绩落后,影响其自信心的建立,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1]。

3.兴趣特长众多,对文体类活动热情高涨

很多民族生从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兴趣广泛、特长众多,在文艺和体育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对学术类活动兴趣不高,对文体类活动热情高涨。他们积极参加校园内的各类文艺演出,展示民族特色,并积极投身到各类体育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4.少数民族学生更易抱团,自卑与自尊心理矛盾交织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本民族聚集地区,受到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形成了异于汉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甚至思维方式[2]。但是他们存在极强的民族意识和自尊心理,渴望得到别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尊重以及对自己的理解和关注。但是他们往往缺乏与其他民族学生沟通的技巧和共同话题。因此,很多民族生更愿意同本民族学生来往,社交范围非常小。同时,由于很多民族生在经济和学习方面都存在困难,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不愿意融入以汉族学生为主的集体中,经常出现抱团、扎堆的现象。

目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忽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点,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

目前多数内地高校在开展少数民族思想教育工作时,采取和汉族学生相同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忽略了民族生思想状况的特殊性和其根植于内心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很多学校只是掌握民族生的各项信息,却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因此在开展思想教育时缺乏针对性,影响整体教育效果。

2.缺乏专业化管理队伍,责任划分不清

大部分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都缺乏专门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清晰,认识模糊。校级层面的管理缺乏整体布局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各院系在开展管理工作时缺乏制度支撑,不同部门的管理和教育未形成合力,导致管理工作难以推进。目前,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生管理工作都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开展,而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对于民族生的管理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容易把民族生的管理教育简单地同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降低了管理效率。

3.学业上“扶持政策”过度,培养方式过于笼统

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为少数民族学生制订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多采用和汉族学生相同的学籍管理模式和教学计划。而由于大部分民族生基础知识薄弱,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容易产生学习困难的问题。更多时候,学校只看到民族生学习落后的表象,没却有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并制订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一味地通过降低标准,甚至设置专门的考试评分系统来提高民族生的考试通过率。这样的做法不但挫伤民族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使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断降低自我要求,出现不求上进的现象,长此以往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

4.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教育认识缺失,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认识不足,对民族生的成长规律认识不到位。绝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查漏补缺”的被动模式中,没有形成主动的工作模式。有的学校把管理教育的重心放在资助和学业帮扶上,而忽视了思想教育。更有个别学校采取回避的态度,出现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状况。这样的管理态度和方法不但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还有可能为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埋下巨大隐患。同时,很多高校在民族生管理中过多地采用“说教”模式,开展工作时缺乏人文关怀,管理模式僵硬,不能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的教育观念相违背。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措施建议

1.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树立正确民族观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适应性教育为基础、纪律教育为抓手,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3]。首先,多渠道全方位地关注民族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其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在开展思想教育时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多载体、多形式地向民族生宣传国家和学校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4],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第三,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团建和党建工作,重点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党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党员骨干,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向更多少数民族学生传递党的先进理论,提高其思想认识。

2.健全管理机构,建立多元管理体系

要健全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加强管理力量。设立以专门职能部门为主导,各二级学院为主体,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多元管理体系。

对于学校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沟通联系,学习其管理方法和经验,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开展民族生的管理工作。同时,在符合教育规律和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在开展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理有据、有章可循,变被动“查漏补缺”为主动管理教育。

对于各学院从事民族生管理的辅导员,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国家民族政策以及相关宗教知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充分尊重民族生的民族习惯;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深入到学生中,把对民族生的管理、教育和帮扶落到实处。通过线上线下两部分严格把握民族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和学习生活状况,采用多种方式对民族生开展思政教育、学业指导和心理帮扶工作。

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两方面入手,发挥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在民族生中的榜样作用,鼓励和带动其他民族生全方面提升自我。同时,以先进骨干为桥梁,进一步做好民族生管理与自我管理工作。

3.转变培养方式,实现因材施教

课程教育上“扶弱”:要转变单纯“降低标准”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民族生学业困难的问题。首先,各高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开展专业课教育的同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强化教育,着重培养其汉语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其次,任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帮助民族生强化复习,适当增加答疑时间,了解每个民族生实际情况并针对性地提供引导帮扶。第三,组织优秀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一对一的帮扶小组,树立榜样,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民族生的学习动力。同时,督促少数民族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加强学习,强化学习效果。

特长培养上“助强”:搭建平台,加强第二课堂教育,为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特长提供平台,建设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5]。针对民族生文体特长突出的特点,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其积极参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同时也为不同民族学生在文化融合方面提供交流的平台。

4.优化管理教育方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

在管理上要做到规范引导、平等对待、避免特殊、统一管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服务育人,不断优化管理教育方法。一方面倡导“精细化管理”,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全面了解每个民族生[6],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教育。另一方面,从“灌输”向“对话”模式转变,创建平等交流的平台,通过真诚的关怀了解其实际困难,针对性地给予帮扶。

结束语

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要坚持人性化、区别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原则[7],在充分了解民族生特性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加强互通互联,本着“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设计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转变现有的服务模式,科学合理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淑清:《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民族教育》 2010年第4期,第187-190页。

[2]马世磊、蓝茂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的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第30卷第1期,第100-102页。

[3]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69-71页。

[4]刘月林:《高校民族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5卷第2期,第96-98页。

[5]王静、王林、于茂谦、郭晓静、史胜龙:《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52期,第11-12页。

[6]赵瑜、白罡:《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学生工作管理》,《前沿》2012年第10期,第106-107页。

[7]施燕国:《高校民族生教育策略分析》,《求知导刊》2016年第4期,第73-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