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好、推动好扶贫工作任务,是一所好大学的责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学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甘晖表示,“为认真贯彻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深入落实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教育厅、省扶贫办安排的脱贫攻坚任务,陕师大全校上下都非常重视帮扶责任,把扶贫工作作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作为落实高等学校‘四个服务’的重要任务来完成。”

在推进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陕师大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资源优势,打通精准扶贫的重要关节点,大力推进科技惠民。在汉中、安康、商洛、宝鸡、渭南、延安等地的贫困地区,陕师大将发展濒危名贵药材的规范化栽培和野生抚育及相关产业开发作为发展中药产业、实现精准扶贫的的重要途径。

白及是100余种常用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之一,自然条件下难以萌发,其资源无法满足用药需求,加之近年来临床和工业应用需求逐年增加,药农乱采乱挖进一步加剧了野生资源的枯竭,亟需人工繁殖、栽培与保护。

陕师大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在直播育苗技术上取得了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突破”:实验室利用多株自主分离的兰科共生菌,辅之以种子营养包衣与后熟处理,实现了95%以上种子萌发生长,为白及规模化繁殖与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实验室开始指导旬阳新森林公司种植白及500亩,2012年收获,亩产达到1000公斤。

“这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白及药材供应短缺问题,也被应用到铁皮石斛等其他兰科植物上并取得了成功,年实现经济效益近7亿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牛俊峰自豪地说。

围绕国家药用资源的战略需求,依托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和西部地区丰富的药用资源优势,陕师大利用生物学、生态学、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生态学、化学、中药学、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组建的人才团队和学科优势,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地方,凝聚人才,求是创新”的发展思路,开展了药用资源及可持续利用、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生产、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及调控、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与功能研究。

在科研工作基础上,陕师大因地制宜,指导汉中、安康、商洛等地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野生资源抚育,推广规范化种植面积27.89万亩,抚育野生药材50.85万亩,年新增经济效益22.70亿元,极大地促进了陕西省乃至全国中药材质量的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

据牛俊峰介绍,在陕南扶持企业开展濒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的工作,陕师大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学校利用实验室在药用资源领域的独特优势,强化特色、凝聚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转化,积极开展专业培训与产业化推广,精准扶贫效果显著,带给企业及当地药农新增产值数百亿元,累计帮扶百余万百姓脱贫致富。陕师大共建的汉中市佛坪山茱萸栽培半野生抚育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陕西种植面积已超过40万亩,是部分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陕师大还长期为陕西省发改委、科技厅、林业厅及汉中、商洛、安康等地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和全省各地科技部门长期合作,建立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15名专家作为省市科技特派员,为精准扶贫和科技惠民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科技惠民和精准扶贫,编著培训教材,培训药农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