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的教学活动,就是师生间的一种对话关系。保罗·弗莱雷的“对话”理论说明了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对话,目前倡导的“导学案”是教师对有效实施师生“对话”的设计,保罗·弗莱雷的“对话”理论对“导学案”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对话”理念的意义

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巴西批判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对话”是弗莱雷教育理论的核心,其意义是人与人交流只有在平等的氛围下才能产生更智慧的思想,通过平等的对话方式人类才能更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弗莱雷的所谓“对话”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对话,不仅仅指对方利用语言在思想上交流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话改造世界,“对话”是引起改造自我力量的行动方式。他告诉我们要把语言交流转化成行动,转化不成行动的对话就是“废话”,如果只有行动而无反思则行动会成为“盲动”。所以,“对话”的实践精髓就是“行动和反思”,并且两者不可分离。

二、“导学案”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根据弗莱雷“对话”的“行动和反思”的实践要求,“导学案”从编制到实施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行动和反思”,但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师不能真正理解“导学案”所依据的教学思想,不能从教学本质上把握实施“导学案”的作用,不能真正把握“导学案”的最终目的,仅仅停留在“导学案”就是对传统教案改良的认识上,甚至是被动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应付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二是虽然使用了“导学案”,但教师在对“教与学”的关系把握上并没有入心入骨,仍然是把“教”和“学”作为两个彼此孤立的活动来实践,只是把“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等原则进行时空量化,并没有把“教与学”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相互交融、盘根交织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在内心升华。三是在“导学案”的编写上没有体现出其“导”的本质特征,多是教材知识的重组甚至简单搬家,更多是以知识逻辑为主线呈现,没有为学生提供知识自我建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创新意识的导引。四是在学校管理层面一刀切现象严重,学校要求每节课都要有“导学案”,往往不顾科目、课时、课型、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学生实际等。为了便于管理,要求“导学案”格式相同、步骤相同,甚至规定不少于多少页等。五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灵活使用“导学案”,往往不顾课堂实际和课堂生成,活生生的课堂被“导学案”预设限制,把具有变化性和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装入“导学案”的“笼子”里,严重阻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发挥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三、“导学案”实施中问题的解决建议

“导学案”作为实施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它自身应有的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持久性作用以及从它自身价值所折射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等深层次的寓意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就此作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站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看待“导学案”的价值,不能仅仅把“导学案”看作传统“教案”的改良,它的出现虽然离不开传统知识的教学,但它的作用最终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它具有突破我国教育封闭性和保守性的教育实践作用,是对传统教育文化的一种突破,它将带动教育教学的其他环节,也为学生创造性发展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导学案”实践,要再次避免我们总会犯形式化、单一化、模式化的错误,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复杂性、多元性和灵活性,摒弃固定程序性的思维,引导教师从方法的策略、教学的智慧上以“导学案”的产生、目的为基本出发点,灵活选择和运用。三是在实践中要有效编制“导学案”,“导学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必须和教育对象、内容相匹配,要考虑科目、教材、具体课时、不同课型、学生差异、教师风格等因素,一份有效的“导学案”应该像一部精彩的“剧本”,既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又要让各个人物个性鲜明,还要让观众得到思想上的共鸣和人性化的熏陶。四是在课堂教学现场使用“导学案”时,教师的“导学”是落实“导学案”设计意图的关键,教师的“导”不到位,学生的“学”就无效,再好的“导学案”也就失去了作用,就好像有好的“剧本”没有好的导演和演员一样达不到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风格、对“导学案”的理解等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导学”的水平是目前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关键点。

弗莱雷的“对话”理论和我们目前提倡的“导学案”教学有着深层次的关系,以“对话”思想来指导我们对“导学案”的认识、编制、实施等,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