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是为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而设立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也在改变。我们的眼睛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老师,可以通过小小的电子屏幕瞭望世界;我们的耳朵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通过电波听到世界每个角落的声音。所以现在沟通融合变得十分容易。为了让思想品德这门课程重燃生机,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思考中逐渐明志。只有勤于思考,在德育中寻找到自己的体会,才能使教学不流于形式。本文将分成四个部分:阅读材料、聚焦热点、编演剧本、联系生活,重点讲解让学生“思”什么,怎么“思”。

一、阅读材料,体会真情

思想品德教材非常注重人情的渗透,并且在形式上也越来越为学生们的兴趣点考虑,生动的配图、贴切的故事带来非常强的可读性。在学生阅读材料时,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能对这些真情有更多的感触。从真实的例子中找寻到生活的纯粹,学生才可能体会到世间的真情。

在教授《人不能选择父母》这节课时,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分享了朱自清的一篇文章——《背影》。现在很多孩子对父母不知感恩,因为长期拥有父母的关爱,所以并不会对父母的行为有深刻的理解。《背影》这篇文章彰显的是父亲的爱,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引入到故事中,他们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深刻的反省。在这节课中,我也向学生分享了几个古代敬爱长辈的故事,我希望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出身而埋怨父母,不会因为一顿训斥而憎恨父母。现在这个问题也成了社会热点问题,长辈对孩子宠溺,孩子长大后却不知道感恩,始终认为自身的利益高于一切。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感恩父母,不会因父母的辛苦而有所感触,学习再好也不能称为优秀。所以在这节课结束时,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内容是让他们回家主动要求做家务,然后观察家长对自己的态度转变。有时候,家长会对孩子生气是因为孩子总是没有一点体谅人的迹象,通过这次作业希望学生能和家长产生一种新的相处模式。几天后,我随机给几位家长打电话,根据家长的态度来看,他们是非常满意的,虽然学生们只是干了一点活,但这是一次完全的态度转变。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希望学生能思考自己的生活,进而体会到人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亲情,而不是教师一直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材料字里行间中所透露出的真性情,背景故事中内涵的深意,这些都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引线。道德的价值判断标准,需要依托一个载体来表现,学生阅读材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才能创造出一个私人时间,他们才会有机会进行思考。

二、聚焦热点,通晓大义

个体依存于社会,所以学生们有必要了解一些重大时事,关于这些时事的舆论对学生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当在课堂上引入社会热点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被吸引过来,这是升华正确价值观的一条途径。

南海争端引起国民热烈讨论,为了让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加浓厚,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以南海问题为背景来讨论“该不该发起战争”。在这次辩论中,学生分成“主战派”和“和平派”,课下需要他们搜集材料,然后在课上陈述观点。学生们在辩论时饱含热情,我坚持 “和平来之不易”的观点,在辩论结束后,我告诉同学们应当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以此产生“向往和平”的观点。并且我也给学生阐述了战争的弊端,我国就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所以失去了许多发展机遇,所以在和平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当更加珍惜,不能因为盲目爱国就将目光放得狭窄。

除了和平,还有许多关于生活的热点话题,比如:最近雄安特区的设立,一大批人涌入当地就是为了买房,这是多么低级的想法,如果大家都想借助房价上涨来牟取利益,那么我们房地产领域就无一日安宁了。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就让事态愈演愈烈。近些年来,责任感的缺失越来越明显,不能只为了成绩就丢失了德育。

时事热点是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这个镜子照出了人性善恶,也照出了世界发展趋势。教师有责任把正确的价值取向输送给学生,让他们通晓大义,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时事热点俨然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应当有所了解才不会落后。

三、编演剧本,了解责任

让学生创编小剧本,他们才会对知识有更深入的探索,并且在编剧本的同时,他们也会对剧目中故事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有更深的感触。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学会担当。民族的责任感逐步提高,才能为民族的复兴提供动力。

在讲《与父母平等沟通》这节课时,我让学生们来创编小剧本,这些剧本要反映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与家长沟通的这件事上,学生们是有很多话要说的。有学生在小剧本中写着:“父母连平板电脑都不会,还对我指指点点。”“一回到家,我妈妈就开始问我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烦死我了!”其实从很多学生的剧本中能看出,他们是存在逆反心理的,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与家长沟通,合力来帮助学生度过这段时期。在看了学生们的几个剧本后,我让他们思考:30年后如果自己有了孩子,我会怎么办?此时大多数学生都陷入了沉思,这也是我想看到的。学生们不说话不是因为不敢反驳教师,其实他们内心都很清楚这件事,与父母交谈时,只要有点脾气就想发泄出来,这在平时是司空见惯的,其实是学生已经将家长放在较低的地位来看待。教师应当循循善诱,从人际交往谈起,再到家庭关系,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新闻事件来让学生观看,进而引起他们的重视。

让学生们创编剧本,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这种方式提供给学生主动思考的平台,能让学生有效感知正确的思想观念。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能当作素材,学生在编创剧本的同时,还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联系生活,明晰事理

初中生的思维构建已逐渐完善,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付诸于生活实践,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设立这门课的意义。思想品德课的设立是为了社会总体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对事理通晓清晰,他们才能在生活中实践。

在教授《好习惯受用一生》这节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我在课上让学生们发言,让他们谈谈在生活中习惯对他们的影响。有学生就说:“我小时候不喜欢吃蔬菜,当时还和父母争辩,直到因病住院时才开始醒悟,所以这种坏习惯必须要杜绝。”我特意找了班级上一个学习好的学生来让他谈谈自己的学习习惯,他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坚持最简单的方式,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巩固,这可能就是我好的学习习惯吧。”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用一生,为了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坚持,并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这样才能将好习惯落到实处。我还在课上告诉学生,“21天养成一个习惯”“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好习惯很难坚持下来,但是告诉他们只要坚持21天之后这个习惯就会融入到生活中。有学生就表示,自己的英语水平太差,要坚持每天读英语,希望21天后读英语不再苦恼。

在学习了思想品德课程后,学生在生活中应当能用课上的知识来思考生活琐事。教师在教课时将知识联系到生活中,从而让学生思考“我会怎样做?”让他们感同身受。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对行为有了安排,他们才可能在生活中展示出来。比如一个人从未想过帮助别人,就算有人在他面前跌倒,他也不会有任何想帮助的意愿。

当学生能在学习中产生自己的思维,他们才能真正的对道德品质有所感悟。学习必须依靠思考才能前进,如果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时没有个人的见解,那么这些品质也只能是停留在课本上,让学生多“思”,才能引导他们亲近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