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多样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地给学生创设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把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数学走出书本,接近生活,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新知,挖掘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意识。

一、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形成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方法,教会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交流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快感。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手来,转动脑筋,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应用,在应用中提高,在提高中获取新知。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找到任意的几何图形,然后分组测量数据、记录数据、整理、计算结果。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动手测量、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感受应用数学知识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本册教材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教师应熟记在心。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开发智力、创新思维。在思维感知过程中,对新旧知识产生联想,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乐于动手、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合作。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进行创新思维。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亲自动手剪一剪、摆一摆,把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已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中,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在观察、实践、推理过程中交流学习,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激发了数学情感,培养思维能力。

三、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圆”这节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生活中圆形实物或图片,并观察对比它们的特征,总结圆的特点。全班学生纷纷动手,收集各种图形、图片和实物。在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学生预先学到了很多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正是由于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学习兴趣浓了,思路也开阔了,学习起来轻松多了,课堂效率提高了。

正是由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新知相结合,提升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交流活动中,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