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看起来是让人喜爱的男孩儿。一年级新生报到第一次见到他,觉得他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但经过与他交流和互动后,发现他与同龄孩子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和他打招呼,他没有目光对视;跟他说话,他置若罔闻,没有任何语言;想和他表示亲近,伸手要抱他,他却调头跑开了。上课时,不停地左摇右晃,而且不时地敲打桌子;课外游戏时,喜欢一个人独处,对同学的游戏不感兴趣,不愿参加。通过了解得知,小王2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

虽然我已任教10余年,其间也接触过不少性情孤僻、内向、少言寡语的孩子,但自闭症孩子还是第一次接触。如何消除小王对新环境的恐惧感和排斥心理,让他对老师产生信任和依赖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对小王开展融合教育的前提。

好同桌 好伙伴

在开学初的两个多月里,我主要以观察为主,先顺从他的性子,慢慢接近他,抚摸他的头。刚开始,小王的戒备心重,会躲闪或推开接近他的人,慢慢地,我发现,在自由活动时间,小王偶尔会偷偷地拍拍我的后背,或忽然地闪到老师的面前无邪地笑。我及时把孩子的点滴进步与小王家长交流,希望通过家长把这个信息反馈给孩子,鼓励孩子继续巩固这种良性的行为,并与家长共同协商制订了详细的培养计划。

三个月后的一天早上,小王妈妈欣喜地告诉我:“刚起床就拉着我的手吵着要上学。”我热情地拉着小王来到他的座位上,并用商量的语气:“小王进步了,喜欢上学了,如果上课的时候能不敲桌子就更棒了。”上午的时间,小王敲桌子的次数明显减少了。但下午上课又出现了重复,无论老师怎样劝说也无济于事。在细心观察后,我发现小王喜欢把叠好的纸飞机送给后排女生小马。“他是不是想和小马做同桌?”我尝试着把小马调在他旁边和他同桌,小王对新座位表现出欣喜笑容。我以此为契机征求小马的意见,“如果小王上课敲桌子你可以把手指放在嘴边,并对他轻轻说声‘嘘’,示意让他保持安静。”小马同学善解人意,欣然接受。没想到这招还挺管用,每次小王握紧拳头,准备敲桌子时,小马立刻用手势提醒,他那双握着拳头的小手就缓缓落下,并冲着同桌羞涩地一笑,继续沉浸在自己快乐的世界里。从这件事上,我也觉得教育过程中,观察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

创条件 激兴趣

绘画是这些“星星的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他们不只是在画具体的物体,更是在画自己的感受。小王对色彩比较感兴趣,我和美术教师张老师一起配合,改变教学思路,引导他通过触觉感知,将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体会美术带来的乐趣。我把一年级语文课文《春天的色彩》融入到美术课堂中,与张老师一起设计能够激发小王兴趣、展示小王特长的教学环节。美术课上把红、橙、黄等多种颜色依次摆开,让小王用手掌蘸颜色印在纸上变成花朵,通过变幻不同的手形,纸上的花朵越来越多;然后抖动笔甩颜色,看到点点色彩在纸上渲染开来的变化,小王变得兴趣十足,不一会儿一幅独特的作品就完成了。捧着自己的杰作,获得了小伙伴一致称赞:“棒棒棒,小王真棒。”我鼓励他,教他说,“谢谢大家。”小王低下头怯生生地看着桌子自言自语,细声细气地说了句“谢谢大家”,开心得又蹦又跳。

转眼间已经到了三年级,我和家长也欣喜地看到了小王的进步:从刚开始的排斥、躲避老师和同伴到现在能接受老师的鼓励和爱抚;与两个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原来上课的无意识到现在能短时间地、安静地写少量作业;在期末考试中,根据孩子认知水平和特点,与特教老师一起制作专用试卷,小王均在90分以上。

同反思 同成长

“不要让孤独症儿感到孤独。”融合教育不是追求在普通环境中一起同步,更强调的是尊重每个个体的特点和不同需求,尊重他们每一个人的不同。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爱的奉献者,能与小王结缘共度六年是一种缘分,也是我教育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若干年后,这份回忆将承载更多的感动与收获。相信有爱就会有奇迹,与“星星”同行,静等花开。

点评:

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颁布和实施,针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有三种安置形式:轻度残障儿童就近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度、重度和多重残障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不能到学校学习的,由各地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文中的小王就是一名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轻度自闭症患者。

自闭症患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做“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自闭症学生的教育是十分有难度的。教育者除了要具备十足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外,还需要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制订针对性强的安抚、干预和训练计划,并坚持实施,方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应该说小王同学是十分幸运的。一般来说,自闭症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往往由于难以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生活而被边缘化。韩洁英老师显然具备了特殊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奉献精神,她关爱随班就读学生,对小王实施个别化教学,使其获得较大发展。

韩洁英老师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心理安抚。大多数的自闭症儿童都有一定的破坏行为,而这种行为正是自闭症儿童回归社会独立生活最主要的障碍。自闭症儿童的破坏行为非常不容易改变,他们有的哭闹不止,有的损坏物品,严重的甚至自残伤人。这些行为给父母、教师、同学以及患者本人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挫折感。韩洁英老师不仅自己采取拥抱、抚摸等方式对小王进行安抚,而且为小王安排了一名好同桌,在其情绪波动时及时进行安抚。正是这种来自于老师和同伴的友好态度触动了小王封闭的内心世界,使其不再感到孤独,能够较好地融入班集体。

二是兴趣转移。兴趣转移是对自闭症患者进行干预的一种有效方式。韩洁英老师抓住了小王对色彩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和美术老师合作,改变教学思路,引导他通过触觉感知,将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体会美术带来的乐趣。这种兴趣的转移不仅终止了自闭症患者当前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而且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小王通过有兴趣的学习活动,拥有了较好的学习成果,在老师和同伴的称赞下,获得了较好的心理体验。长期坚持,就能够改善不良情绪,形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对自闭症孩子情绪和行为的矫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洁英老师经常把小王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和家长一起制订详细的培养计划,通过家长的配合巩固小王的良性行为。小王的转变正是在这种家校合作的模式下实现的。

当然,针对自闭症患者的教育、干预和训练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搂抱安抚、音乐治疗、运动干预、行为强化、色彩影响等。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学计划,进行相对系统的训练,巩固其已经形成的良好情绪和行为习惯。如果出现反复,可以送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相信可以收获比较满意的效果。

自闭症孩子是星星的孩子,他们需要拥有一片蓝天。而撑起这片蓝天的,除了父母、老师,还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让我们伸出双臂,为自闭症孩子撑开一片蓝天,让他们更加明亮地闪耀,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

——杨兆军(陕西西安特教师资培训中心主讲教师,全国基础教育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西安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科研成果“聋校数学常用手语演示光盘”荣获国家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