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青年教师培训、培养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机制,校园红色文化机制,校地合作地方文化研究机制,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党委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体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重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科研能力,从根本上优化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高校 思政课 机制 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的实践”成果。

地方高校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占全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省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85”“211”工程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有名师、大师,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完善,教学资源投入有保证,这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经验、措施,对地方高校借鉴作用微乎其微。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办学历史较短、教学管理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自身基本条件来建设思政课的有效机制。近年来,榆林学院在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特色的探索,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机制的建设

1.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就是要使思政课教师更加自觉地严律已,勤思考,求真知,明是非,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近年来,榆林学院逐渐形成了符合思政课教学特色的一系列严谨、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提要本、教案本检查评比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制度,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等管理制度。在学校每学期学生满意率问卷调查中,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作风等方面,获得了学生的赞同,满意率多年保持在良好以上,受到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处的肯定。

2.强有力的青年教师培训、培养机制

学校创新了青年教师培训和导师制管理的方式方法。所有新任教师都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岗上培训和指导。通过各类管理制度文件学习、理论考试、说课试讲等环节的培训,确保每一位新任课教师在政治方向上达到思政课的任课要求;通过拜师、说课听课评课、公开课教学,使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等方面快速成长成才。

3.扎实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

思政课要将引导学生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有机结合起来,要建立读“无字之书”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和长效机制。根据地方高校的区位优势可将实践教学设置为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暑期实践三位一体模式。校外实践又细分为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学习和课内汇报讨论两个单元。榆林学院依托陕北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优质的红色革命资源,建立了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绥德郝家桥习仲勋纪念室、靖边小河革命纪念馆、陕北民间红色革命历史纪念馆、榆林市展览馆等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将毛泽东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沿线驻地整体纳入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三年来,直接参与校外实践教学学生已达3000人次。校外实践教学返校后,以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为代表的各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将校外实践教学的成果和收获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学习和内化教育。各班级组织专门的讨论课由参与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代表作汇报讨论,让未能参与校外实践教学的同学得到启示与教育。校内校外两个课堂,点、线、面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2]大力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认同度。

4.建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机制

要着力培育学生理论学习骨干和理论学习社团,思政课教师要担任学生理论社团的指导教师。[1]榆林学院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组成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多年来秉持“学习经典理论、追求科学真理、弘扬实践精神、塑造有志青年”的宗旨,坚持两周一次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学习;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讲座,塑造校园先进文化;创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期刊——《沙泉》,搭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成长平台等活动,有效地延伸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和时间,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认识和理解。

5.打造校园红色文化主色调机制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奏响校园红色文化主旋律。2012年以来,榆林学院连续在暑期开展“重走转战路,服务黄土地”红色主题实践活动。[3]通过榆林学院官网、微博、微信平台已发布实践简报20多篇,微博、微信500多条,浏览量达上万人次。学生红色社团创办的《沙泉》学刊,五年来刊发了大量的“重走转战路”及校内推广的活动图片、口述材料,刊载学生撰写的理论文章152篇,其中8篇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陕西省教育厅网站、陕西大学生在线、榆林新闻网、《榆林日报》等媒体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在社会中引起极大反响。学校还将“重走转战路”视频,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使新生一入校就沉浸在榆林学院“红色基因”思政校园文化教育之中。暑期实践服务团队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标兵团队”。

6.推进校地合作的地方文化研究机制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回家乡陕西视察工作时提出:“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4]榆林学院积极发掘和利用榆林本地红色资源,尤其加大对转战陕北历史的研究,勇当地方红色文化的体验者、研究者、受教育者,推进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年来,申报各类红色文化研究课题10多项,其中省级2项、地市级5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论文1篇。多名教师被榆林当地政府聘为“陕北革命策源地、中国革命转折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项目专家顾问。学校思政课教师与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编纂《中共榆林历史(1949—1978)》(二卷)。对于一个地方院校来说,能形成一支红色文化研究教学团队和取得这样的科研成果实属不易。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1.普遍存在落实思政课学分学时不到位,变相压减课时的问题

教育部要求本科思政课实践教学为2学分,但地方本科院校以建设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随之相应地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加大学分课时,压缩理论课学分,实际是变相压减了思政课学时。近年来,这一问题比较突出与普遍。如此,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课程建设成果几乎要推倒重新做起来。比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要求等要整合、调整,增加了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如何开展起来,不开展课时就得不到保障,而要开展几千人如何组织,如何考核,学校如何保障经费?诸如此类问题都要下大力气寻找新的路经,设立新的教学方案。

2.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学班人数较多

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5]指出,专职教师就是指直接隶属思政部的思政课教师,不包括双肩挑的兼职教师、辅导员教师。要求于师生1∶350至1∶3400的比例,配齐配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再次明确要求,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切实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1]但地方高校将从事党、政、工、团及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全部纳入思政教师队伍中,上报人数是达到了相关比例,但其中绝大多数人员不具备思政教学任职资格标准。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6]成为现代人类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思政课教师要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好的教育教学技能,但目前一些兼职教师纳入思政教师队伍后,一是使实际思政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明显滞后,拉低了思政课教师的整体基本素质,影响了思政课课堂质量的提高;二是没有改变超大教学班的现状。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很少,不能改变专职教师不足的窘境。

3.科研能力薄弱,缺少话语权

地方高校由于专职教师配备短缺,教师教学工作量偏大,精力不足,投入科研时间较少;高职称人员少,青年教师居多,职称偏低,缺乏高层次科研项目,对学校科研、教学建设能力显示度贡献不高,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建议较弱,整体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举措

1.要建立党委领导,主要职能部门管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方高校普遍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副书记或副院长任副组长,学院教务、人事、科研、财务、国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应该说学校党委层面是比较重视思政课建设的,与上级要求是一致的。2009年4月,榆林学院印发了《榆林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但在实际工作操作层面上,主要职能部门并不能完全执行上级和校党委的相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检查督促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明确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具体落实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职责,确保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地方高校“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教学体系建设项目之中。

2.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重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教学的核心地位

一是健全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导向,优化评价机制,构建全面系统、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有利于激发教学积极性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价体系。地方高校都是以教学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符合思政课特色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将课堂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推出一批课堂教学能手,予以奖励;二是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职能,实施教师岗前、岗中及再培训制度,制订教师退出机制,夯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明确思政部负责人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是主体责任人,加大职责,提升荣誉感,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是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专职教师,要改善青年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体面、有尊严地工作,小康快乐地生活,在公平有序竞争中成长发展。

3.要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孵化学术研究带头人

地方高校要加大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要奖掖后学,建设和谐的人文工作教学环境,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树立典型,带动全员,形成课程建设核心成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形成比、学、赶、帮的优良教风,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改变单打独斗、自我研究的困境,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坚持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与地域文化的有效结合,将思政教育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广阔田野中,使思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通知》,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访问日期:2016年3月12日。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20日。

[3]《榆林学院“重走转战路”品牌 绘就“红色基因”校园文化》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50514/html/page_14_content_005.htm,访问日期:2016年2月15日。

[4]习近平:《司马迁的〈史记〉凝结先人智慧》,http://www.sn.xinhuanet.com/2015-03/27/c_1114790591.htm,访问日期:2016年3月5日。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访问日期:2016年3月12日。

[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