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营改增”是我国进行税制改革的一大举措,自实施以来,对企业和会计等众多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而作为财经类高校的主要课程会计类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将发生很多变化。文章试从“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给会计课程教学带来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营改增”背景下高校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这种改革对于保证高校会计课程的与时俱进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营改增” 会计课程 教学改革

“营改增”税制改革概述

“营改增”实施以来给我国的企事业税收情况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几个方面:首先,给企业带来的减税效果比较明显。减税的对象主要是小规模的企业,原本的5%的营业税税率降低为3%的增值税税率,税负的降幅达到了40%,这种小规模的企业经营单位成为“营改增”的最大受益者;其次,“营改增”促进了企业分工的细化和技术的进步。在“营改增”之前的制造业,都是将生产性的服务环节保留在自己的企业,而在“营改增”改革后,服务性质的外包分离产生的税可以用增值税进行抵扣,因而带动了大量的制造业将服务性项目进行外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身的企业压力,也能够提高服务类经营项目的服务水平,为企业的分工细化和技术进步带来了契机;第三,“营改增”加快了服务业的资源要素进行区域化的聚集,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上,税制的改革不仅是企业和地方资源要素聚集的吸金点,对于区域的发展和要素聚集具有重要作用。

“营改增”改革给高校会计课程带来的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

“营改增”的变化给高校会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带来很大改变,对财经法规和财务会计和税法等专业性强的科目来说,很多教材内容都需要重新编订,会计基础、财务基础等一些入门级别的专业基础课程科目也一样受到影响。在税制的相关知识内容方面的更新对会计类科目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应适应和带领社会进步。当前,“营改增”的会计类科目教材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从2012年开始,历经4年的推广时间,不仅是高校的教材,即便是企业的专业会计人才都还未能完全接受“营改增”后的众多税制和税务问题,而高校的教学教材所运用的版本大多仍沿用之前的税制内容和案例。“营改增”的实施时间不长,且“营改增”涉及的企业数量众多、涉及的业务范围很广,业务内容更是丰富,要提供成熟、靠谱、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案例还需时日。此外,专业的会计人才将“营改增”的相关内容进行科学编排还有所欠缺,主要是受到“营改增”复杂性的影响。首先,不同行业的税率是不一致的,不同层次的业务收入的认定也很复杂;其次,发票管理的变化较多;再者,针对会计的核算和纳税申报的复杂性,在高校的会计教材中未能体现出这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但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积极地顺应我国提出的供给侧改革,高校“营改增”的会计科目教材应该尽早地编订出来,为新型的会计类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2.专职教师难以应对“营改增”后的教学任务

“营改增”的推行时间较短决定了我国仍处于重要的税制改革过渡时期,这使得专业的税务部门倍感压力,即使是专业的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对于营改增的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工作也还不够熟练。在各地税务部门的大量培训下,不管是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要完全接受和适应“营改增”的相关变革还需要一段适当的过渡时间。作为高校的校内专职教师,一方面缺乏“营改增”改革后的实际会计从业经验,另一方面对“营改增”改革后的相关知识内容的把握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教材没有达到同步的时候,就只能依靠教师的自身体会和把握。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压力下,在缺乏相关教材和岗位的学习环境下,要进行“营改增”相关内容的学习,给会计类的专职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在会计类科目中除了基础性的理论科目外,其他都需要进行实操训练,教师如果缺乏相应的一线会计工作经验,就很难对“营改增”改革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把握。

3.对学生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会计专业的实操性决定了企业在进行人才选聘的时候更倾向于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经验的会计人才,会计的实用性和对企业的重要性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相比其他专业的高等教育来说,会计专业的知识一直是在国家的相对改革中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对会计和税法等相关的经济法规作出相应的调整,而“营改增”只是调整中相对影响力较大的举措之一。然而,“营改增”的出台和实施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暂时还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对于会计类的人才或者非会计类人才的工作选择及就业竞争力而言是缺乏增长途径的,而在涉及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的专业操作过程,或者是最简单的发票管理和开具等方面,都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在会计和税法的改革调整力度较大的时期,“营改增”改革对毕业的会计类人才或非会计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负面的影响,学生所学的部分相关专业内容失去了运用的社会环境,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学生的实际就业竞争力方面,还存在于就业心理层面。

“营改增”背景下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建议

1.及时更新会计类科目的教材

高校的教学工作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直接因素,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最关键的效率因素。而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在教材选用上更是要结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所需要的会计内容不需要过于深刻,但是要与市场和社会的行业背景相契合。在“营改增”改革的背景下,会计类的教材编写和选定要跟随税制改革和会计核算的最新动态,在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应有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说明,这种说明要突出会计核算和申报纳税的各流程的改革之处,包括课程内容后的知识练习题也应结合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税制、会计变化。所以在“营改增”背景下的会计类科目在面向会计类专业学生时,在满足基本的会计类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突出会计领域的最新变化,尤其是“营改增”改革后的会计核算和税务申报领域,非会计类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基本意义就是掌握“营改增”改革给会计行业和企业税收等方面带来的影响,甚至是对于企业和个人的影响。教材的重要性远大于其他方面的影响,是关于“营改增”改革内容的知识来源,所以编订和选用与时俱进的课程教材十分重要。

2.加强专业教师的相关培训

教学是一个不断输出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营改增”改革方面的知识内容掌握得相对缺乏,要将这方面的知识以更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那就更是难上加难。“营改增”改革涉及的相关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行业的分布和企业的涵盖,以及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力等,都是“营改增”改革背景下会计专业或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所以,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仅具备一定的“营改增”改革基础还不够,要加深自身对于“营改增”改革带来的社会效应理解。第一个效应是营业税到增值税税率的降低带来的减税效应;第二个效应是“进项抵扣的减税效应”。这两方面的效应给不同的行业带来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而“营改增”的改革目的就是对企业进行减负,促进行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结构的完美转型升级。所以,在“营改增”改革内容上是教学的一方面,在“营改增”的改革意义上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教育。

3.注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改革

会计类课程的知识本身就比较复杂和枯燥,而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类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要提高非专业领域内的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对教学改革而言是一大考验。在现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带领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也是如火如荼,所以,跟随时代的发展将网络教学资源引进非会计类的会计课程不失为一种增加会计类课程趣味性的有效手段。在“营改增”改革背景下,在会计类教材更新不及时和专业师资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下,借鉴和运用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不失为一种有效之举。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变革,网络资源对于知识的更新变得更为敏锐,最新的“营改增”知识和案例都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得到解决。同时也能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会计类教学当中,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潇尘:《“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时代金融》2016年第8期,第245-246页。

[2]张红梅:《基于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3]方咏梅:《浅议“营改增”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纳税申报实务课程》,《教学设计》2014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