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12岁了,在小学即将毕业的关键时刻,她迷上了鹿晗。每天放学,放下书包,打开的第一本书,不是经典,是鹿晗的各种宣传照片;拿起手机,第一眼翻看的,不是家校通里的作业,是鹿晗的相关演出资讯;连她那个小音乐盒,播放的也全是鹿晗好听不好听的歌。

不迷歌星影星,迷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社会倡导的正能量。但12岁的小女孩迷上了鹿晗,开口我鹿,闭口我鹿。何况在小升初的人生关键当口。我该如何教训她?

我们一直在斥责,国人不崇尚求真的科学家,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老人去世,应者寥寥;不推崇向善的慈善家,一个献出毕生积蓄的老人,没有几个人能够知晓;著作等身、引人向上的哲学家、美学家,可能贫病交加,却无人问津。

鹿晗,你有什么值得迷?我可爱的姑娘,你又迷他的什么?这让我这个置身教育20年的父亲汗颜!

我们一直对孩子放养。她刚出生半年,因为工作原因,她就被姥姥姥爷带到了乡下。一方面是老人想尽他们照管孩子的义务,一方面我们确实没有时间,也没有多余的资金雇保姆,把孩子留在身边。孩子在农村,和羊玩,和兔子玩,和猫玩,带着狗狗,和一帮泥娃娃玩。一次饭间,姥爷问她,你的脑壳里装的啥?她回答,装的花生米。这个脑壳里只装着花生米的、满身灰土的孩子,3岁才又回到我们身边。

上幼儿园了。幼儿园开始是游戏,然后是唱歌跳舞,然后是学习和作业。一天几篇生字,几篇英语字母,几篇习字。作业本要求干净整洁,字与字母要求横平竖直,规矩规范。我一直和国家保持一致,不希望有作业,希望她能好好享受难得的童年。因为我也是7岁才上学,没有经历严肃的幼儿园教育,但也好坏考上了大学。只要不是智力障碍者,人的智力一般区别不大,重要的是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这决定了人的发展。她作业的好坏,我并不关心。我关心她是不是在游戏中融入小朋友队伍,是不是知道玩完了能和小朋友及家长礼貌道别,是不是在别人家能和别的家庭和谐相处。令人遗憾,她胆怯,别的小朋友已经开始老鹰抓小鸡,她还在圈外等待我们领她加入,别的小朋友早已在院子追逐嬉戏,她依然一个人在远处羡慕但羞怯地观望。而其他小朋友玩累了回家了,她却要我和妈妈陪她老鹰抓小鸡,陪她在院子捉迷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她却很难把天性自然地带入属于她的群体,即使有小朋友三番五次地邀请。

她太不懂事。我第一次打了她。但是我很快就后悔了。我做过老师,相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对学生也有过放弃。但她是我的女儿,我无法放弃她。我在想,我们往往自认为的正确,是不是就是孩子认为的正确,我们采取的行动,是不是就是孩子需要采取的行动。也许,孩子比我们更优秀,只是我们拿自己的年龄优势欺压了他们的童真。

我和她妈妈商量,试图改变自己,策略,角度,做法,和想法。既然融入不了,我们就观看,当一个看客;既然邀请也不能奏效,那就陪你去院外散步。尽管我们也对小朋友群的热闹无限向往。当看客久了,就想当演员。她开始接近,开始先和其中一个交朋友,开始吃完晚饭打电话约朋友。散步,有我们的陪伴,但也有我们的“大道理”,这对她来说,不是最佳的活动。单调让她回归院里,回归小朋友圈子。呵呵,她终于和院子里的孩子“沆瀣一气”。

教育,不是家长认为的教育,也不是老师认为的教育,是孩子对自己的教育。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何尝不是在经历自己的成长过程。

小学第一学期,我第二次打了她。放学了,她要吃冷饮,我买了,又要带着花娃娃头的铅笔。学校周围,全是这类商店,可恶的商家,又把这些文具做得如此勾引人。对于成人,也许头一眼看着新奇,三四眼,又回归了实用。我想,铅笔用来写字,花娃娃,却会分散孩子写字的注意力。不买!不行!不买!我不走!两三个回合下来,我就上手了。正是放学时间,周围全是家长学生。她哭,我打。拉着孩子的家长,不看热闹,带孩子离去。单独的孩子围观。还有人喊,看,家长打娃哩,家长打娃哩。语言里全是对我的谴责。

小孩子最会琢磨家长的心理。你今天给了他甜头,明天他会如法炮制。今天你让他无法得逞,明天他就会偃旗息鼓。我抱定的态度是,原则问题不让步。和学习相关的,一切要求满足,和学习没有“血缘关系”的,拒绝。不买花娃娃头铅笔,不买和学习无关的东西。这个原则不能破。打了,她不要了。结果是,以后买给她的学习用具,她也不要了。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又和她妈妈开始哄她,用各种方法让她消气,让她不能因此耽误了学习,耽误了自己学业前程。好吧,谈判。每天可以要一样东西,钱数控制在五元以内。你想好了再要,只要是一件我就掏钱。纠纷就此解决。如有反复,就拿出当初协商的约定来规范。现在,孩子买东西,会和我们说理由。给钱多了,也会找回零头。我们随着她年龄的增长,也并不太追问一部分莫名其妙不见了钱的去处。因为我们已经相信她不会太乱花钱。还是当初那个原则,不能破的不破。但结果大相径庭。只因为我们改变了方式。

有一个教育家说,不是孩子不想听大道理,而是他不喜欢你说大道理的方式和态度。教育孩子,打骂,是必要的。但当我们找到了更合适的方法,才发现,打骂是最烂的教育方法,打骂的背后,往往不是孩子的错误,而是我们的无能。

女儿爱动物。走过猫狗,她会逗它们,抚摸它们的头。就是大型家畜,她也敢上前去,和它们玩。还好,这些被逗玩的动物,都没有伤害过她。每年她还会养蚕。有一年没有桑叶,她驱使我开车几十里去找桑树。她收养过一只流浪狗,收养过另一只流浪狗。头一只三个月,咬烂了床单沙发,咬烂了妈妈的几双鞋。强行送人后,她断断续续哭了几乎三个月。第二只不小心走失了,她又哭了一个月。

五年级了,她路过一家店,看到猫妈妈带着三只猫仔,晒太阳,毛绒绒的,萌翻了。她央求妈妈买一只。无奈之下,买了一只。这下坏了:放学她就抱着猫猫玩,给它买吃的,给它洗澡;写作业,一手摸着猫猫的头,一手握着笔;晚上就睡在一个被窝里;原先学习在班里排10名左右,几个月下来,学习下降明显。

妈妈训斥她,我也训斥她。她则把从我们这里受到的气,全化成对猫猫的爱护,时刻提防着我们再把它送了人。我和她妈妈私下商量,爱猫没错,培养她的爱心、同情心、怜悯心,但不能影响学习。这样对峙也不是长法。以前对两只狗,她写了好几篇作文,感情真挚,言之有物。为什么不继续鼓励她写猫呢?我们在逗猫和聊天的时候,就有意教她怎么观察猫,分析猫的心理,如果用文字,怎么能表达猫的可爱,表达自己的爱猫之情。真的,写作文是孩子的一大难题,可是叫她写猫,却不用我们去催,提笔就写,写得又快又好。很快,她的几篇写动物的作文被公开发表。

有一天,猫从楼顶摔下,走了。她又哭了。我们安葬了这只小精灵。她写了好几篇文字纪念它,纪念它带给自己的美好时光。在她的文字激励下,我也写了纪念猫的文章。我们一起回忆,一起感受和自己养过的动物之间的那种友谊友情和友善。猫走了,孩子长大了。

我们一直追问教育的意义,一直探索教育的艺术。教育其实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它无处不在。狗狗和猫猫也是教育家,它们用自己的可爱,教会了孩子会玩,会体会,会思考。孩子自己的体验,在和它们的玩耍中潜滋暗长,开始了人与动物、与人、与自己的交流沟通及和谐相处。

12岁,女儿已经开始逐步独立。她喜欢看书,尽管囫囵吞枣;喜欢画画,尽管照猫画虎;也喜欢蹲厕所,一蹲半个小时,还美其名曰思考人生。

前面的我们非常支持。给她买书,只要她喜欢。给她报班,只要她愿意花时间。我们没有想着给她报流行的奥数奥语奥英,反而给她报了小提琴班。兴趣是孩子发展的基础,培养兴趣是教育的追求。报小提琴只是想告诉她,这个社会不都是美好,也不都是兴趣。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些不如意和强迫。干好自己喜欢的事,那是天经地义的,但能够干好自己不喜欢的事,这才是真正的水平与能力,坚韧与担当。她发过脾气,摔过调音器,拒绝过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但就这样,在我们强迫下,她坚持住了六年。虽然她拉得不尽如人意。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本来就没有期望她成为小提琴家,拉琴只是磨练意志。仅此而已。

但她不务正业,现在迷上了鹿晗。12岁大吗?不大,苏老泉27岁才发愤。12岁小吗?贾宝玉和林黛玉十四五就开始谈恋爱了。年龄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个时候很关键。在独生子女不能失败的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小升初被提到人生第一次社会分层的政治高度去看待。不爱社会的正能量,却去追星“小鲜肉”,多少是让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大失所望的。但是,“小鲜肉”就一无是处?他们就毫无孩子可学的地方?

记得前些年报道,一个孩子打游戏入魔,整天只有游戏,家就安在游戏厅里。家长痛苦得几欲自杀。后来家长转变思路:既然你爱打,我就让你打个够。他们给孩子搜罗这款游戏,国内版的,国外版的,和孩子一起研究破解的办法。最后怎么样?孩子英语水平大幅提高。尽管后来没有再报道,但我想,能把一款原版游戏玩到极致的孩子,他的思维和对一件事情的耐心,应该没有任何质疑。

女儿也这样,她说我要学韩语,她说我要学跳舞,这些是鹿晗喜欢的。她的性格腼腆,舞蹈有助于她更开朗。她假模假样有板有眼地用手机学韩语,她偶尔也在镜子前自顾自地做几个舞蹈动作,她也会在拉琴的时候哼唱一下练习曲——这在之前是很难见到的。她开口说我鹿我鹿,但她没有开口卧槽卧槽,她羡慕鹿晗歌唱得好戏演得好舞蹈跳得妖娆,但没有认为鹿晗就是靠了自己一张帅脸就混出了江湖。

那我还要狠狠教训她吗?教育讲究生成与契机。无论错正,孩子总是无辜的,但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错了,引导她纠正的机会;对了,鼓励她继续的机会。结果掌握在教育者的手里,而非孩子喜不喜欢鹿晗。不管我们自认为多么有真理,请不要固执地认为孩子没有真理。不管孩子能不能成人,但他们的身上到处都是我们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