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仅对如何强化中小学创新教育提出几点浅见。

一、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将来作文明进步的推动者,要求每个教育者都要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最大的发挥,把他们的生命活动纳入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

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既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翅膀,又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羁绊。创新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破除静止的知识观,树立动态的知识观。要使每位学生能自觉认识变化、适应变化、促进变化,形成“万物万事都是变化的”认识模式,这样的知识和认识模式更有益创造潜能的发展。

创新教育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塑造教师健康的人格,激活内驱力是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关键。一个教师的创造能力不仅受其知识结构的影响,还受其人格的制约。教师应具有的人格特征的内涵表现在诸多方面,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奉献精神,这是教师健康人格特征的根本;二是自我完善的主动性;三是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陈规,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一位缺乏奉献精神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师,一位没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以及百折不挠的教师,就不能充满创造活力。因此,加强教育引导,塑造教师健康的人格,是培养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创新教育的方法。应试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建立在仓库理论基础之上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难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知识变化和发展的复杂局面。应试教育旨在对学生进行筛选,结果大多数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不到开发,多样化的创造个性得不到培养。“应试教育”又是一种畸形发展的知识传递模式,它通过反复的灌输、强化作业等手段,以外在的压力推动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率依赖外部促动,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力丧失殆尽。为此,选拔培养的人才也多成为高分低能、高学历低创造力的人。

创造性教学将扬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创造性教学是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等原理,从教学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主要目标,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开放性的发展性教学过程。

创造性教学过程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性教学过程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这是创造性教学过程进行的前提。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求异思维。创造性教学体现在教师的创造性教授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而言,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提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尽量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就学生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创造性想象非常丰富。因此,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的性质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三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言。自主性是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氛围或情境之中,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个体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角度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努力探求多种求解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四是教学过程的多种开端。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教学进程不是刻板地遵循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等形式化的阶段,而是要充分表现出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创造思维发展的突破性。五是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散思维和复合思维的整体性。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思路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和训练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