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起,全国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由三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小学一年级开设的科学课,每周安排不小于1课时,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同时发布。针对新学期开学后这一变化,本报记者专访了陕西省科学学科培训专家、陕西省莲湖教师进修学校科学学科教研员李可老师。

记者:李老师好,今年秋季开学全国从小学一年级开设科学课,在您看来这一课程设计的变化有何意义?

李可:今年秋季开学全国从小学一年级开设科学课,说明国家已经非常重视科学课,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科学课对孩子成长来说太重要了。小学低段科学课,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很少的,但学生可以从科学课上了解什么是科学,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掌握如何观察、提出问题、针对问题猜想答案、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的途径;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增加学生自信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当前素质教育中尤为重要。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对比、提炼、总结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也逐渐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合作、辩论的能力。科学课标中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有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和体验才能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让学生长远地发展,才能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学习科学学科的重要性,请您结合科学的学科特点,谈谈教师在教授新开设的一二年级科学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李可:小学生对周围具有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科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一、二年级的孩子正是各种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在一二年级的科学课上,首先要从习惯养成入手,尤其是新学期前几周的科学课,不要急于进行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如:小小科学家一课,讲讲科学家做什么事情,我们应该向科学家一样,做科学,学科学。强调学生科学课上要守规矩按规范去做,才能做好小小科学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的训练,为后续的科学课顺利有效的进行奠定基础。 还有本次新课标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所以低段科学课应以“做中学”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重视实物体验和学生动手实验,避免讲实验,这样符合年龄段的特点,也让学生真正感受科学的真谛。

记者:据了解全国的科学学科专职教师比例较小,像您这样的专职科学教研员也是少之又少,您认为应通过哪些途径破解科学学科专职教师少的难题?

李可:要开好科学课,师资力量是关键。要大力发展科学教师队伍,首先,可以考虑从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上有所改变。在全国科学专职教师数量比例占第一的浙江省,专职科学教师只有38%,很多学校都是数学老师兼着科学课,还有美术、体育、音乐老师及教务人员等兼课的现象很普遍。即使是专职的科学教师,也是学的其他学科,我就是学物理的,因为师范院校就没有科学学科的专业,所以学校要招专业的科学教师很难,只能从相关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的师范生中选择,而这些专业的学生对小学科学课在大学课堂上了解又不多,所以愿意做专职的科学教师的师范生也很少。

其次,国家已经看到开设科学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基层学校要落实好,就必须让领导重视,这点很重要也很现实,只有相关领导大力支持,在人事安排上才会更合理,在教师业务培训上才会更积极,经费落实也更快。

第三,必须加大科学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科学课的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关科学专业知识,实验仪器操作,观摩示范课等。在培训中一定要结合一线教师的需求,并根据大纲要求引导教师教好科学课,在教学中有所提升和收获。

再者,要增加教师教科学的吸引力。现在科学学科的各级教师竞赛、展示的机会少,我们就应多创造一些促进科学教师成长交流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记者:要扎实地开展好科学课,评价系统也必不可少,您认为如何建立和完善科学学科评价体系,以促进科学学科的长足发展。

李可:评价必须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不仅有以教师为主体的测评,还要以学生的自我测评、相互测评,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测评。学科评价要注重过程性、激励性、及时性、准确性,在评价考核内容上不仅应有相关科学知识的了解,还要有对知识的应用掌握,要能考察到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监测和督导,建立小学科学课程管理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保证课程的全面有效落实,这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记者:现在一些家长很重视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您认为在家校沟通中如何通过家庭的力量,让孩子爱上科学,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李可:孩子天生就带着对世界的好奇,所以很容易爱上科学这门课,而要切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学校的长期努力,更需要家庭、社会的持久支持。建议学校在家校沟通中,以培训的形式让家长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家庭氛围;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学校要重视发挥家庭、社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作用,为保障课程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除此之外,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学青少年活动基地等,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教师应精心设计,使孩子带着任务清单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也可以促使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孩子的引领者和学习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