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生活学习,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孩子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或由爷爷奶奶照顾,或由亲戚照顾,缺少了父母的关爱,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阐述了干预措施,以期为此类问题儿童的心理辅导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情感互动的缺失。情感的互动交流能够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对儿童的情感成长至关重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心灵深处爱的种子就不能萌发,所以他们没有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应有的天真与活泼,他们渴望得到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以至于出现了内心焦虑、孤独等问题。

2.外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儿童基本上由长辈抚养。由于长辈们精力有限或出于对孩子的溺爱,管教不严,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约束,孩子往往任性,不服管教。孩子们盲目地接触社会,过早地与社会上的人员接触,最终导致一部分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最初的教育环境,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儿童的德、智、体及个性能力等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父母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关爱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2.学校因素。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由于学校教育一般重智育、轻德育,课程偏向以及农村学校无专业的心理老师,任课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偏差,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3.社会因素。农村文化环境对留守儿童有重要影响。农村地区文化生活比较单一贫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吧在农村地区逐渐多了起来,现在的农村孩子都喜欢“泡吧”。由于孩子们自制能力不足,容易被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吸引,导致心灵受到污染。

三、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家庭方面的策略

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因素比学校及社会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就家庭因素而言,父母的外出务工直接对留守儿童生活、心理产生影响,父母对留守儿童的过高或过低期望、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父母应当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承担起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责任。

1.减少外出务工的次数、时间及人数,能不外出就不外出。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中必然存在着亲子分离、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最终带给留守子女负面的心理影响。因此,改变务工造成的亲子分离状况的最根本方法是父母不外出务工,子女们结束留守的状况,回归到与其他非留守儿童同样的家庭结构中。

2.注意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家庭教育价值导向的具体表现,否定的、惩罚式的消极教育方式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父母给予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鼓励则会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无论是由父母一方单独看护的儿童,还是其他方式看护的儿童,其看护人都应该使用恰当的教育,既不能过于严厉、过分干预,甚至是否定、拒绝他们,也不能过度偏爱他们,轻松民主而充满温情的教育方式是最合理的教育方式。

3.家长要注意调整和矫正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家庭情感教育中的隐性内容,对子女身心发展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父母要充分考虑各种先天、后天因素,根据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的现状,来调整和矫正自己的期望。

4.减少家庭经济问题给留守儿童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家长要了解并满足留守子女在物质方面的合理要求,避免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经济的压力,减少因家庭贫穷给子女带来的压力。

(二)学校方面的策略

学校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工作,如建立心理档案、开设亲情热线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为留守儿童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坚决杜绝那些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培养出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

1.建构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①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要改掉对学生的粗暴态度,营造轻松融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乐于与老师交流。 ②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学习环境、课余文化生活等方面。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来源,它总是以潜在的、无形的方式对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在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中,必定能够发挥其多种才能,丰富其精神世界,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③为教师和留守儿童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除了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工作外,最为实际的改善和维护留守儿童与教师关系的办法就是为他们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学校要建立制度,出台政策,把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工作纳入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考核评比内容中,使广大教师能充分提高认识,把此项工作当成大事来抓实抓好。

2.通过师生交友,开展同伴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对留守儿童进行交友指导。要教育留守儿童正确认识交往中的角色关系,使他们理解不同的交往关系具有不同的行为准则;教育他们在交往中做到自尊、自重和关心他人,使其人际关系正常协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的异性交往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友谊与学业的关系。可以为留守儿童组建“同学小组”进行同伴教育,引导他们在互助中快乐成长。选择同班级、同年级、同居住地的思想素质和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让他们进行交流互动,在彼此交流中传播健康向上的思想,唤起共鸣,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方面的策略

留守儿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更为巨大。因此,要除歪风,树正气,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在学校附近设立网吧、游戏厅,杜绝各种不良社会事件的发生,避免造成留守儿童的不良社会经历。要积极发挥乡村图书馆、文化站、少年宫的作用,引导好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培养留守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精神风貌。

2.鼓励社会上相关组织和有能力的个人,如妇联组织等,组建专门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的机构,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可能遇到的生活、学习问题,保证留守儿童基本权益。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和教师应充分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政府应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他们在同学、教师群体的关爱中成长;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多发现和鼓励他们的优点。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