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获得知识,巩固记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动手操作活动中教师如何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呢?

一 、动手操作前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悬念性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段

师: 2/4、1/2、4/8一样大吗?学生中有的说一样大,有的说不一样大,这时,老师请学生拿出长方形纸片,让他们折出想要的分数,并用阴影涂出表示的分数。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的图形折回去,继续等分下去,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生:折一次会增加2倍,会变成很多块,我原来等分8份,对折以后,就变成了16份。

生:我发现分子分母都扩大了2倍。

师:新的分数与原来的分数还是那块阴影吗?

生:是。

师:那折完后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如果继续等分下去,会怎么样?

生:相等。

学生通过两次动手操作,发现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两个分数大小却是相同的。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提问“2/4、1/2、4/8一样大吗”以及“如果继续等分下去,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引发了学生两次猜测,动手操作有了心理需求。与此同时,教师的提问也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

二、动手操作前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案例:《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片段

师:根据三角形露出的一个角,判断这个三角形属于按角分的哪一类?看谁判断得最快。(标出度数)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我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来判断的。

教师板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师:三角形内角和180°这个新信息,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生:什么是内角和?

师:三角形图形内部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三个内角的度数总和就是内角和。

生: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师:这个问题我想请同学们来解决。有办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验证三角形内角的和是180°。

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巡视。

师:哪一组派代表来汇报你们验证的方法?

生1:我们把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折在一起,正好拼成了一个直角,原来还有一个直角,一共是180°。

生2:长方形内角和是360°,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就是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生3: 我们组把三个内角的度数量了出来,再相加就行了。量出来一个是40°,一个是30°,一个是110°,加在一起正好是180°,可能会有误差。

生4:我们组把三个内角折在一起,正好拼成一个平角。

教师的提问一旦给学生提供了适当、自由而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就会有精彩的表现,就会有创造,思维就能得到深入的发展。

三、动手操作后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案例:《什么是周长》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形状。

学生动手描树叶边线,教师巡视。

师:好!谁愿意给大家展示画的结果?学生上台演示。

师:请你给大家指一指你是从哪里开始描的,又到哪里结束的?

学生上台用手指示范。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起点也是终点。

师:嗯,非常好。找没有描到位的树叶形状。

师:这样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他没有描完。一定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这样才是完整的树叶形状。

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大脑将“一笔描”的活动行为进行内化,领悟到“起点也是终点”,而这也是“一周”概念的关键之处。教师的提问精准、到位,不仅使学生思维得到提升,也使操作活动有了“数学味”。

综上所述,教师在动手操作活动前所提的问题要有悬念性,又要有开放性,而在动手操作活动后,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只有认真斟酌提问的语言,把握提问的时机,就会使动手操作活动落到实处,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