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博古通今、继往开来的高素质公民,语文教学必然要将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提并论。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恐惧。在此,我介绍几点做法,希望对学生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一、紧扣自学提示及课文注释预习课文

预习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学生应首先扫清阅读障碍,然后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文言文用词讲究,言简意赅。虽然课本上的篇目已加注了标点符号,但断句不当仍会产生歧义。因此,在自学提示的指引下,学生应紧扣课文注释,反复揣摩,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逐步提高阅读水平。如果有条件,学生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尝试使用文言文工具书。

二、熟读成诵,含英咀华

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编者总是从趣味性、艺术性、思想性的角度选材,力图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鉴于文言文语言简洁、句式整齐、易于成诵的特征,可以让学生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会穿越时空,不断与古圣先贤们进行交流,从而体会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博大精深。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入选教材的文言文是作者触景生情后,有感而发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处处留心,最终发现了美,抒发了情,悟出了生活的真谛,得到了灵魂的洗礼。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点拨下还原创作情境,通过品读发现文本的审美点,受到艺术的熏陶,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每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就可以获得知识,丰富感情,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这种有意义、有趣的文本再创造过程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教学趣味盎然。

三、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语文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搜集、归纳常见的语言点及语法知识。古代汉语常见修辞表达方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零散易忘,特别是古文中的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很难辨认。学生要勤记笔记,梳理文言知识与课例,然后循序渐进地进行类比阅读,开阔视野,在运用中理解、消化,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链条。同时,学生还可以将文言文改写为现代文,在交替进行的练习中不断提高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文言文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提升人文素养,升华人格魅力。

四、 知人论世,陶冶情操

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政治思想,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例如学习“孟子二章”,如果学生不了解孟子的身世、思想,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题就会单纯局限为用兵之道。但是,如果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就能够深化认识,明确文章的主旨是讲“治国之道”,或者说是“施仁政”的重要性。再如学习李白、杜甫的诗歌,倘若对写作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人生遭遇理解不够,李诗“豪放飘逸”与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就很难把握。

因此,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搜集作者的个人资料,了解作者的艺术特色,发掘作者的人格魅力,用积极、上进、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祖国、爱人民的价值观去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完成育人的教育目标。

五、由浅入深,培养文言文阅读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成语(或寓言)与相应的文言片段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就能更容易克服心理障碍,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旨。而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短小有趣的文言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在会心一笑中,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产生了。最后,倡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史记》、“三言二拍”等古典著作。

六、溯本求源,古为今用

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包罗万象,涵盖哲学、历史、美学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温故知新,构筑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彼时、彼地、彼情、彼景、彼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追求影响今时、今地、今情、今景、今人。浅言之,今天学生遭遇某个生活场面、情景时,要善于联系古诗文中的意境,在心领神会中体悟人生真谛。深言之,就是古代贤明者的思想应该对今天学生的为人处世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习文言文,就是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在语法、文法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博古通今,古为今用,以继往开来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还要结合时代特点,实现借鉴与创新双管齐下,让古典文学这朵艺术奇葩扮靓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