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语文届的前辈赵明、赵升旗老师称赞他是“爱思考”“肯钻研”的人;知名作文专家、语文教学专家高志华老师说他“不仅能写长文章,还能写短文章”;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前院长李西建教授说他的文章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葛宇红老师说他的课“切入口选得准,直击文本核心价值”……这个备受称赞的“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吾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爱读书爱思考的中学语文名师。

记者:在一篇传记小文里,您提到是父亲将您塞进了教师队伍,“父亲”在您的职业生涯选择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被塞进了教师队伍”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王吾堂:可以说父亲的启蒙教育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我父亲上过三年私塾,十六七岁的时候曾在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当过几年工友。工友的地位虽然低下,每月只有五个大洋,但对于只读过三年私塾的父亲来说真是天赐良机,因为他除了给先生们提茶打水以外,可以抽空学习。三年多的工友生涯,他不仅复习了私塾学过的《百家姓》《三字经》《颜氏家训》等,还十分牢固地背过了四书、五经,读完了《国语》《国策》《左传》和一些诸如《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之类的小说。

我八岁那年,也就是我上小学的第二年,父亲因砍柴不小心伤了脚,因治疗不及时发炎,以至溃烂成疮,卧床不起达半年之久。这对于我们家庭来说的确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但对我个人来说却是一个学习的转折点。因为在父亲卧床半年的时间里,他督促我重学了小学一年级没有学好的课程,教我背下了《百家姓》《三字经》两本启蒙读物,还教我读了《四书》《左传》和《国策》中一些篇目,每篇要达到会背会写。后来,我才意识到自己五年小学所识的很多字就是在那半年里认下的,这半年多的“家塾”读书建构起我大脑词汇库存的基本材料,形成了我基本的语言感悟能力,使我成为小学老师的红人,成为同学心目中的偶像。此后几年的小学和初中学习,因为我的语文成绩优异带动其他科目的学习,几乎年年是“五好学生”和“三好学生”。

父亲的启蒙教育是我热爱语文的主要原因,但不是我当语文教师的原因。我当语文教师完全是阴差阳错的。当年报考中专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当教师,几乎没有人选报师范专业,但年迈的父亲为了养老而偷偷地改了我的志愿,我才被录取到了师范学校。但上了师范以后,因为遇到了几位好老师,尤其是现代文学桂仲斐老师、古典文学史东发老师、写作概论王志学老师、教育学赵旭老师等,他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厚的学识素养竟然培养起了我的语文兴趣,使我爱上了语文,也建构了我基本的教育理念,以至在我多次遇到改行从政的机会时,也没有放弃对语文教师的职业追求。

记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您一直倡导“大语文教育”观,您能详细阐述一下“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吗?

王吾堂:“大语文教育”的主张是张孝纯提出的,并总结为“一体两翼”的基本结构。通过研读张老师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我对“大语文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教育环境应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语文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一间教室、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篇课文的封闭教学,而应该把语文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不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听广播,还是社会交往中的听话、说话、写话,都可以有意识地学语文、用语文。

其次,教学目标应从单一走向丰富。就一堂课来说,课堂的目标应该是既集中又多元。集中是指目标要明确,是明确理解什么,是学会掌握什么,是掌握运用什么,都应该达到可检测。但同时学习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必须掌握的“有为”目标上面,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副产品,也就是“无为”目标,那就是在实现主目标的过程中附带着渗透不刻意追求却能自然而然地使课堂教学增效的一些教学副产品,如兴趣培养、德育渗透、人文兴趣等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

再次,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就是要做到:把课堂语文教学同校园语文、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网络语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语文教育体系;实现文、史、哲三统一,注重德智体美劳相结合,重视基础性,突出人文性;实现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发展语文能力的三维统一;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的相互配合;加强语文素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发展,诸如读、写、听、说、思之间的协调发展;追求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和层级化;追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学和谐统一;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

记者: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感到很茫然,那种感觉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爪”。语文学习有没有什么方法可循?您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呢?

王吾堂:与数理化相比,语文学习不是由陌生到熟悉,而是由熟悉的陌生到熟悉的熟悉;不是由未知到已知,而是由知之肤浅到知之深刻。因此,语文学习的方法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

由熟悉到熟悉的逐步深化。语文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性远远低于数理化学习。数理化老师的任务是将我们由知识的陌生境界带领到知识的熟悉境界,由知识的未知境界带领到知识的已知境界;但语文学习则未必要老师把我们引领到全新的或者陌生的知识境界,因为我们所要学习的语文课程都是熟悉而陌生的内容,都是无须老师讲解也能读下去并能有一定理解的内容。这里所谓的“熟悉而陌生”的意思,是指我们学习的对象哪怕是一篇从来没有读过的陌生文章,但其承载内容的语言文字基本上还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文字。许多学生对语文不大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以为无需老师指点也能读懂,岂不知自己“会读”并不等于“读懂”,岂不知“读懂”并不等于“读得深刻”“读得有创造性”。所以,我们学习语文课程,尤其是学习现代文课程,其基本要领就是要追求深刻性地创造性地阅读,一定要追求在似曾相识的“熟悉”的内容中读出“陌生”的未曾有过的人生新悟和新意,而决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会读”层次,也不能完全依赖老师的理解。

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学养、学识和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考查,许多人的语文成绩不大理想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应做到三个字——“序”“实”“则”。

所谓“序”,就是循序渐进,按照年级阶段掌握基础知识,按年龄特征阅读符合自己兴趣的课外书籍,按自己阅历提高自己的理解感悟能力。所谓“实”,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不浮光掠影,不一知半解,把初中到高中尤其是高中的每一本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包括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成语,以及教材自身所包含的阅读要领和写作技能扎扎实实地理解和掌握。所谓“则”,就是规范和标准。语文学习好像没有标准,但我们应该给自己确定一个长远的和阶段的标准及规范,例如小学应掌握多少汉字,初中应掌握多少成语和熟语,初中和高中各年级应分别掌握哪些多音字、哪些病句类型、典型例句以及高考哪几个考点能力等,都应在分解、有序、扎实基础上做到有“标准”的掌握。

记者: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语文考试中分值最大的,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可是大部分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痛不已,而您的学生对作文却十分钟爱并多次发表或获奖,在教授作文方面您有什么秘诀吗?

王吾堂:指导学生提升作文水平,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热爱写作。这对于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写作基础差,不太喜欢写作的学生则是比较难的。

举一个让后进生爱上写作的例子吧。几年前有一位姓莫的学生,学习不太认真,成绩平平,不爱写作,每次作文都要催几次才能交来,但交来的作文也是难以卒读。于是,我就给他推荐一些可读性比较高的杂志,如《青年文摘》《读者》《科幻世界》。但过一两周我检测他阅读效果的时候不是很理想,或者未读,或者是泛泛而读,一问到我认为好文章的具体内容他都回答得似是而非。有一次我给他一期《读者》,指定3篇文章让他精读,最好背下。其中有一篇题为《两匹马的屁股与导弹发射架》的文章,写的是古代两匹马屁股之间的距离决定了车子的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而古代马车轮距又决定了近代火车的轨距,现代火箭发射架在工厂制造出来以后要用火车运送到发射地。于是,火车的轨距又决定了火箭发射架的宽度。期中考试的作文题恰好是以“惯性”为话题,这位考生将《两匹马的屁股与导弹发射架》的标题改为《历史的惯性》,并将内容稍加改动,结果被流水阅作文的老师给了很高的分数。我在试卷讲评时在全班宣读并评讲了这篇作文,令这位学生非常高兴,但就是没有说这篇文章的来源。课后我对这位学生说:“天下文章一大套,就看你会套不会套。但要会套,首先要阅读,没有阅读从哪儿借鉴呢?”从此以后这位学生爱上了阅读,也爱上了写作,更爱上了语文,语文成绩取得了长足进步。

我指导学生发表作文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将每次作文中的优秀习作进行加工,或深或浅,或精或粗。加工之后再加上评语,然后由我推荐给相关杂志或报纸,一般都能发表。第二个途径,就是将学生优秀作文或二类作文作为我自己指导写作的论文中的例文来发表,如我在自己写的一篇《续写作文指津与示例》的作文指导论文中就选用了学生作文中的两篇优秀习作。

关于学生作文获奖方面,语文老师一有机会就要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并对学生的投稿进行修改和加工,以提高获奖的概率,激发学生写作的信心,一次征文只要有人获奖就能激励一大批学生的写作兴趣。

记者: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工作,最终却常常纠结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衡量学生到底是不是学好了语文。您认为有什么标志能说明学生学好了语文呢?

王吾堂:有关学生学好语文的标志我总结了五点:

第一,识记一定量的语言知识。学好语文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拥有一定的语言词汇,具体而言就是掌握现代汉语的2500个常用字,熟悉1000个次常用字,并大体掌握由常用字衍生来的5000条词汇和1000条成语及熟语。

第二,识记一定量的人文知识。语文既是工具课,又是一门兼具多重性质的课程,它与生活密切相关,更与历史、地理、政治和一切社会科学,乃至与一切自然科学都具有一定的语言联系。因此,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拥有比较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要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

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阅读中碰到的生字生词不能一眼滑过,而应记录下来,弄清读音、意义和用法,日积月累,必有收获;对于精辟的名言警句、精彩的写景片段等记录下来,琢磨其意,意会于心。其次就是良好的观察习惯:遇到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就仔细观察其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既注意背景又注意细节,然后用日记或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再次是良好的思考习惯:对于现实中一些颇具争议的现象和问题,敢于触及和思考,思考其前因后果,探求其解决办法。思考时能多角度思考,探求时能多想几套方案。

第四,具有良好的言语习惯。言语习惯就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大众语言的良好习惯。一切语言运用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既需要也蕴含着多种风格的语言,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不同背景、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以及说话的不同目的、不同要求,把自己日常交际语言表达得规范、清通而得体。

第五,具有良好的写作习惯:我的体会是,首先要敢于把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感悟写出来,不管这种思想是否成熟,也不管这种感悟是否深思熟虑,一定要有写出来的勇气;其次是要借助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和课外学过的优秀作文的技巧,尽量把语言写得形象一点,把结构设计得精巧一点;再次要有坚持写作练笔的习惯,因为写作毕竟是一种实践,写作实践就是要练笔,读得再多,想得再好,不动笔墨是不可能提高习作能力的。

记者:作为“王吾堂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您是如何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的呢?

王吾堂:我所主持的市级和省级两个名师工作室,经过为期三年的运作和活动,形成了一套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这个模式就是运用“一读四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所谓“一读”,就是“开展教师读书工程,奠定教育理论基础”。“读书工程”的开展,是为了解决理念转换和理论基础问题,工作室统一购买教育名著,通过“阅读导引”“自主阅读”“沙龙交流”“读书演讲”等形式,将教师个人阅读与集体分享相结合,达到积累阅读体验、丰富教育思想、改进教学理念的阅读效果。两年来,我们先后阅读了马英志的《影响中国教师的30部名著》、肖川的《教师成就希望》、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待与学生智力发展》、陈向明的《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等8本教育名著,使联合体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理论品位得到了提升。

所谓“四式”就是“引领式专家讲座”“问题式课题研究”“主题式课例研究”和“复合式命题研究”,就是在行动研究的意义上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四种形式可以单独开展或单独指导,如专家讲座与研讨、课例设计与实施、课题实验与研究和试题研究与模拟等,也可以将这四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开展活动。

我指导过的诸多徒弟或同行中,有的是指导其论文写作;有的是指导其课题研究;有的是指导其解读文本;有的是指导其教学设计;有的是指导其高考复习的方法,甚至是具体到一个题的具体答案、解答方法等;有的则是指导一句话的理解、一个字的正读等。

记者:作为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和人教社教材培训专家,您经常给省内外的同行作讲座和培训,在这一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呢?

王吾堂:给省级骨干教师或省级国培班教师作培训讲座,或是受人教社委派到外省市作新教材培训,或者应邀在省内外作高考报告、教学改革报告、校本研修报告等,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相长”,讲座稿的准备促进了自己的进步,从理论到实践,这种进步不亚于聆听一场高水平的专家讲座。

例如:2010年暑期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派我到宁夏银川给自治区高中语文作“高中语文新教材问题与对策”的讲座,当时人教社高中语文新教材刚刚使用了一轮,这个培训任务促使我对新教材5个必修模块和11个选修模块进行了通读和部分精读研究,使我更全面地把握了人教社新教材的编写体系、编写意图、教学指向,尤其是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并针对自己和同事在过去三年的新教材的执教中所感受到的问题和经验,我撰写了《着眼能力 守正出新——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分析与运用》,给自治区全体语文教师作了两场8课时的新教材教学培训,获得了比较好的评价和赞誉。

每年高考一结束,我有研究考题的习惯,一方面为了教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师培训。例如:从2010年陕西省首次使用课标卷高考以来,承蒙西安市教科所和陕西省教科院语文学科的领军和领导的厚爱,安排我为全市全省作高考备考复习报告,这种工作促使我对高考命题规律,尤其是高考命题指向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的要求作比对研究,又促使我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与命题指向进行比对研究,使我更加熟悉课标要求、大纲目标与考题设置三者的对应关系和对接方式,提高了我在高三教学中的备考效率,还促使我撰写了一批命题研究的论文,完成了三项课题并获得优秀。这种复合式命题研究的讲座准备和讲座稿撰写,使我获得多方面的成果和收获。

王吾堂 陕西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助理兼教研室主任,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专家,陕西省基础教育研发中心专家库成员,陕西省高考评卷中心组成员,西安市教育局首批命名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语文学科唯一),西安市小课题研究指导专家,西安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语文学科主任,陕西师大教育硕士导师、文学院特聘教授,人教社教材培训专家。曾30余次在省内外高考研讨会作高考专题报告,先后受教育部、人教社委派远赴湖北、宁夏、甘肃、云南、江西、北京等地进行新教材培训、教师专业成长、高考备考辅导等专题讲座;兼任《作文与考试》(吉林)特约编委(陕西唯一),《语文报·高考版》(山西)特约栏目主持人,《满分作文杂志》(西安)特约编辑;获30余项教育教学成果奖;独著或主编《王吾堂语文理念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高考语文备考总复习》(陕西人民出版社)等专著或教辅资料10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