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认识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多姿多彩的化学变化,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导学案的应用实际上就是课改的践行与推进。在化学学科中,导学案的整体思路是教师先做好学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学和教师讲解有效结合,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导学案的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教师做好“导”。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认真分析和研读教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知识框架和逻辑体系是什么,通过对目标的分解,紧扣教材和课标,教材和学案之间必须高度契合,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梳理要条理清晰。因此,在学案的制订过程中,通常需要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教师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每个教师再结合本班学情,编定出最适合本班的“导学案”。

其次,学生做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目的无非是让学生学得更好。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效果最好。教师提前发放导学案,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找出理解困难的地方。课堂上通过对学和群学,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疑难问题相互交流和讨论,通过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完成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学生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主动解决问题。开放的课堂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中来。

最后,师生完成“案”。开放的课堂,课堂氛围积极活跃,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总结、精讲、点拨和升华。充分利用课件、实验、视频等教学手段,把问题和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学生自己的思维图。及时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对学生掌握不到位的地方及时补充。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和生活密切联系,通过贴近生活的提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课后,教师需要布置一定的作业,作业的难度和形式需要根据课堂检测情况而定。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如果普遍掌握情况一般,需要多加练习,巩固知识点。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查漏补缺,才能完成教学计划。

但是,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导学案推进中,需要我们继续完善:

第一,更新教师观念。为了应对考试,教师更青睐于传统课堂,通过集体授课,似乎更能保障教学计划的完成。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满堂灌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拥有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导学案在开始应用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种种问题,教师和学生的适应都有一个过程,需要教师慢慢引导,正视不足,不断完善。

第二,关注每个学生。学生的情况存在差异,在对学和群学的过程中,不免存在依赖性或主动性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合理分组,每个学生都应该被分配合适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行动起来。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应该正确引导,不能课堂氛围活跃但是没有整体思路,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与思路。

第三,做好总结与提升工作。每次上课前的准备,课后学生的及时反馈,教师都应该及时进行总结。在总结完善中,教师更容易把握课堂的问题设定,对学情有更加翔实的了解,每个环节的设置也会更加流畅。导学案的基本流程虽然是对传统课堂的创新,但不意味着导学案就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是围绕着教学任务而设定,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为根本出发点。杜绝形式主义,在不断总结中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