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属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研究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我认真研读了“少教多学”的学习材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现“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 转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已初见成效。

一、“少教多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不是固化的教学模式

“少教多学”借鉴新加坡教育改革成功经验,精准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层思考及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勾勒出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教学重心的三个转变:(1)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2)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到“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内外自学相结合”的轨道上来;(3)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语文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不应该是知识,而应该是方法。因为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相关,况且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向每一个社会成员辐射,语文教师早已失去了知识的垄断优势,成为与学生并联、平等的信息受众,这就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放下师道尊严,与学生共同建构课堂,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学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巩固深化自主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语文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阅读、质疑、思考和探究。这是教的着力点,也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和前提。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少讲精讲,充分发挥导学、助学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少教多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不是师生课堂权限的划分依据

“少教”和“多学”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为学服务,学是教的拓展、延伸,因此二者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制衡关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侧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人文性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既需要学生的自我体悟和生生互动,也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推动。学生作为成长的人,可塑性强,潜力巨大,但是学习过程中会遭遇瓶颈和障碍,过分地夸大学生的自主性,甚至会形成盲动,表面学习兴趣很浓,然而受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层次的制约,学生们并不能形成相对一致、正确的结论和观点。

在“名师之路”培训会上,语文界名师们鼓励一线教师:当讲就讲,讲得响亮。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适当干预上。所以“少教多学”注重课堂的实效性,其课堂时间的分配并不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比重,而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三、“少教多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不是课堂教学的专利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熟能生巧、百炼成钢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互为表里,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我在初中语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过程中,既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又借助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热情。

“少教多学”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弱化了学生的依赖性,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不必揠苗助长,耐心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做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师益友;学生不等不靠,发挥主动性,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最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我相信:只要正确领悟并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广大语文教师就可以从机械、繁杂的语文教学中解放自己;每位学生就可以各取所需,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