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组织形式,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1.重“小组”,轻“目标”。教师很容易将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划分小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于是划分完小组便认为大功告成了。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有效的目标设置,学生往往更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学习。

2.重“学生”,轻“老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容易形成“放羊式”的课堂状况。教师不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失去了对合作学习的及时监控与实时评估。

3.重“优生”,轻“后进生”。如果缺乏合理的分组标准和活动规则,学生们的合作学习往往成为尖子生的个人舞台,更多的成员无法充分体现其价值,从而无法体会到共同学习的乐趣,在小组中“随大流”,懒于思考,迷失自我。

4.重“讨论”,轻“思考”。有些教师出示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并没有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个体进行思考,致使部分学生不动脑筋思考,讨论不够深刻,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一般四到六人为一组,小组成员的编排采取就近原则,人员要相对稳定,优差搭配,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可轮流作为代表发言,一般是学困生先发言,不足之处学优生再作补充。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洋溢着生机和活力,为每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困生的自信心、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

2.教师及时有效引导。采取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合作学习的时间绝非教师的“休息”时间。相反,教师应当深入到学生中去,实时倾听小组讨论,适时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在教学内容的引导之外,教师也应重视对合作学习形式的引导。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认同合作的价值,也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合作的群体关系。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引导者。

3.精心设计合作目标。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教师应当充分地理解和深入地领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设置合作学习中小组的整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体目标。教师要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不同的情景,易于学生模拟操作,使学生的小组讨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小组的每位成员均要有所表现。目标引导着学生们愉快地进行模拟训练,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小组的情景模拟成果展现出来,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完成。合作内容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确定合作内容前一定要反复研读教材,明确重点和难点,把握好内容的操作性和难易程度。

4.提倡师生共同参与。要尽量避免师生一对一的活动,即教师一一发问、学生一一回答的“启发式”教学,而要把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来进行,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让学生去合作讨论,让学生去体验交流。一方面教师应当让每一个成员在其中均能参与合作、讨论、训练、体验,做到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循序渐进地提高合作的要求。

5.合理安排合作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一步讨论、合作学习,以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们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使学生会学、乐学的目的,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