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在美与性快感的结合上承袭了尼采的一些思路,他认为性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和社会的成就具有最大贡献。其后,弗洛伊德用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①的结构替代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结构。本我是被压抑的原始本能,相当于潜意识。超我是幼年时由对父亲或是母亲的自居作用生成的理想自我和良心,为自我建立好坏、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社会的理想与价值观也是由超我传递到后代。自我在本我之上、超我之下,其任务就是把外部世界的影响施加到本我之上,并试图以现实原则取代本我中的快乐原则,其功能就是自我保护。对本我的压抑就是通过对自我的控制来实现的。在这一结构中,每一方面都具有自主的人格,本我虽具有本源性,但自我取代了它成为中心。从某种程度而言,弗洛伊德将压抑合法化,被压抑的力的能量成了文化、艺术等创造性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文化的改造和发展来源于不断出现的个人为公共利益牺牲其本能的享乐。这种促使本能冲动舍弃直接获得满足的目标,转向其他更为高尚的社会目标的状态,弗洛伊德称为升华,并认为艺术和审美就是通过压抑获得的动力。自主性无意识成了艺术创作的本源,创作主体不再是具有意识的作者,作者自身只是受无意识力量左右的被动工具。在这种无意识的自主状态下,艺术创作就是古代神话运作中的“神性的迷狂”,弗洛伊德将这种“神性的迷狂”视为一种最高的创造力。他认为,幻想是本能或者无意识领域所保留的对付压抑和痛苦的有效特权。幻想被艺术家所拥有,是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基本内容。在普通人那里,它则以梦(白日梦和夜梦)的形式出现。弗洛伊德把艺术创作与梦、游戏联系起来,对儿童就是游戏,对成人则是幻想。艺术家与作家的敏锐知觉能帮助他们透视他人的潜在情感,揭露其潜意识心灵,而他们仍要对幻想加以美学规约,这样或许将减弱其表现无意识的力度,但允许在艺术中出现本能的越轨表现。可见,无意识的自主性和其自行对于对象的创造才是精神分析美学作为表现主义美学的真正内在动力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