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习中,许多人都认同“得作文者得天下”的观点,足见作文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作文难在何处?用学生的话来讲,就是无话可说。在写作中,学生并不是不会思考,找不出观点,而是没有充分而恰当的素材运用于写作。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之作,优美的字句段落,典型的人物事迹,丰富的情感意蕴,深刻的思想理论,这些经典名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素材,粒粒好“米”就散落在课本之中。只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素材,写作文应该不再是难事了。

那么,课本中有哪些可供挖掘的写作素材呢?这些宝贵的素材如何才能运用于写作中?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验,就此作简要分析。

一、 课本中有哪些宝贵的写作素材

首先,作者就是典型素材。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都是名家作品。每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的人生履历总是很丰富的。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汲取他们的成长经验,感悟他们的思想志趣,这些都可以是很好的写作素材。纵观高考满分或高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李白、苏轼、巴金、史铁生等古今文学大家依然是学生们最常运用于写作中的人物素材。这些作家学生并不陌生,他们的很多作品都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比如:苏轼的诗词散文在中学语文中多处收录,如《赤壁赋》《念奴娇》《定风波》等,学生不仅仅在学习这些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他们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能够更准确深入地了解苏轼跌宕起伏的仕途人生。

其次,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也可以成为作文中的典型事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节选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经典篇目,学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认识了两位杰出人物:智勇双全的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廉颇。通过对文中人物言行事迹的阅读与分析,学生读懂了蔺相如在虎狼之秦面前的不卑不亢,读懂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忠义之心;同时,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在听闻蔺相如之语后能及时反思,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并诚意改正,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知错就改精神的可贵。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以及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可贵品质都是学生可以运用于写作中的宝贵素材。

除了作者和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课本中还有许多补充和拓展的知识,它们或生动有趣,或词藻优美,或思想深刻,若能准确理解,积累延伸,也能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

二、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课本中的素材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就是学生身边的素材库。那么,这些宝贵素材如何才能真正运用于写作中呢?

首先,一文多用。一篇文章中的人物故事,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得出不同的感悟。同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运用于不同的写作话题。比如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我们可以“以小见大”,从母亲种植合欢树这件事中读懂母爱的深沉,从而运用于“母爱”话题的写作;也可以从我对合欢树的复杂情感中,读出成长中的儿子对母亲的理解、愧疚与思念,明白成长的意义。

其次,多文同用。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选编每一单元都有侧重,或写景抒情,或小说叙事,或诗歌奖赏,或文艺杂谈,无论哪一类文体,我们总能发现文章中的共同本质:揭示人性的善恶,诠释人生的苦乐,体验世间的真情,思考生活的真谛。比如汉代史学家班固的《苏武传》和现代作家张承志的《汉家寨》,都为我们展现了人性中一种可贵的“坚守”品质;《荆轲刺秦王》和《项羽之死》中的两位重要历史人物荆轲和项羽,则以他们的怒发冲冠和慷慨悲歌为我们展现了英雄末路时的完美谢幕。学生在写作时,确立中心观点之后,可选取与主旨切合的多个素材,融合运用,从而使作文议论更充分,更好地突出主题。

其实,准确全面地理解作家作品,深入思考文本的情感和思想主题,品味感受作品的语言和文采,勤于积累名句名段,并积极练笔实践,这才是将文本素材真正运用于写作的主要途径。在写作中,尤其是考场作文的写作中,很多学生要么根本想不到运用课本中的素材,要么想到了课本中的某个素材却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也就是,虽然已从课本中找出了“米”,却无法将之加工。所以,重视引导尤为关键,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深入研读文本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积累课本中素材的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进行片段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