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评估,不是验收,也不是检查,把名师的课程,名校的经验,专家的智慧送到学校门口去!”陕西省教育厅基教一处处长王彬武这样定位教育厅四新四大视导活动。他告诉记者,这项活动希望通过一种有效的形式推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重视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从行政的机制上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推动中小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活动很受县区,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欢迎。”

3月6日至8日,四新四大视导活动在铜川市耀州区开展,这是大视导活动第二次在铜川开展。视导组按照“聚焦课堂、重在导向、科学诊断、交流研讨、提升质量”的原则,实地考察了5所学校“四新四大”开展情况及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听课 28节,同课异构及示范教学4节,召开课堂教学点评会7场次;查阅了耀州区及5所学校相关文件资料;召开教育管理者、教研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共16场;召开了校长论坛、局长论坛2场;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在此基础上,对耀州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成绩做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其推动“四新四大”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做了深刻剖析,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在这次视导活动中,关注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切实减轻学校、教师负担等成为视导组和耀州教育人共同热议话题。

优秀文化传承,是学校建设的深层关注

一踏进关庄初级中学,优美的校园环境、干净卫生的部室角落、清脆嘹亮的校园歌声,以及精神饱满的师生面貌,走廊、门厅、教室四壁悬挂的学生书画和艺术创作,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学校文化是德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在耀州区,柳公权中学以书法大家柳公权的生平及书法作品为素材,充分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师生在了解一代书法大家生平,以及欣赏其富有文化气息的作品时,明晰学校的育人理念。

塔坡小学通过班级文化创建、国学经典诵读、国旗下的演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校德育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让德育教育活起来;编排课间啦啦操,艺术节和学生兴趣活动,让艺术氛围浓起来。寺沟中心小学围绕“让感恩成为行为”的校园主题文化,推行学生八大习惯德育教育模式。关庄镇安王小学秉承“让兴趣滋润童年”的教育理念,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兴趣小组为载体,以乡村少年宫为依托,以各类竞赛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书法、声乐、舞蹈、跳绳、球类、演讲与主持等社团活动,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多位一体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它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塑造一个个有鲜明个性,充满创新活力的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筹学科、统筹学段、统筹课堂,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秦德增强调,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应有之义。它对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发展的永恒动力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厚度。铜川市和耀州区,都把促进教师成长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据铜川市教育局副局长樊蕴华介绍,他们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积极发挥市区两级教研部门作用,不断引领和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积极搭建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学习机会,改进教师培训形式,全方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耀州区通过名校长、名教师评选活动,“素质提升”工程,与名校结对帮扶、教师短期培训、聘请外地优秀教师辅导等方式,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着力实施青蓝工程,落实“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强弱搭配,以强带弱”,组织实施新教师的汇报课、青年教师的展示课、骨干教师的研究课、名优教师的示范课和高效课堂教学大赛(“四课一赛”)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带动和“双学”先进个人的模范引领作用,努力培养出一批学有专长、教有成果的各级各类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向全区辐射带动。区内两千余教师也不甘落后,孜孜矻矻,刻苦钻研,为满足社会日益提高的教育期待而不懈努力。全区上下形成了强大的钻研业务、提高水平的教研风气。

2016年,耀州区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视导组建议,耀州区在此基础上,要多渠道、多方式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强化体音美等薄弱学科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完善“县管校用”管理模式,加快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推进城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落实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编制核定、职称晋升、生活补助等方面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增强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力,使更多优秀教师能够在农村学校留得住、教得好。

在本次视导中,汉阴县教体局局长张小泉介绍了该县改革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打通教师进城下乡通道、重视后备干部培养、加强名师培养等做法。耀州区教科体局工委书记、局长张海峰表示,汉阴县的做法,对改进耀州区教育很有启发意义。将以这次视导为契机,优化评价机制,继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把耀州建成陕西省教育强区而继续努力。

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改革的争议焦点

在视导行政组召开的座谈会上,一场争论激烈上演。目前,耀州区正在推行“以学定教”“四步六环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区教科体局教研室主任党全明介绍了大致情况。随即有在座的校长发表了高效课堂不宜有统一模式的看法。

实际上,从视导组发放的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对高效课堂颇有微词的老师并不在少数。

近几年,在全国风行的高效课堂模式,争议一直存在,而且激烈异常。传统课堂是否一无是处,餐桌式教学方式是否完善科学,教师少讲甚至不讲是否就代表“先进”,区域教学要不要统一模式,教与学的关系到底如何把握,行政力量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等,都是教师关注和争议的话题。“不断提出来的各种教育教学名词、概念和强行推进,不是让教师明白了教学该怎么,反而让教师糊涂了课堂是什么。无所适从是目前的比较常见的状态。”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初教室主任潘燏说。

党主任对此做了解释:教学改革,不是要统一模式,起初的统一,是为了日后的“出模”;模式应该因学段、学科、课型、学情不同而有异;不建议使用导学案,抱定“因学定教”的原则,“四步六环”只是教学的基本步骤。

针对争议和思考,视导组提出,耀州区依据教学相关理论,在学习、借鉴外地教学经验的同时,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学定教”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目前教师教学能力偏低、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的现实情况下,这样的探索实践的确难能可贵。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教学模式又不是万能的,教学模式容易固化、僵化、标准化、格式化,容易使课堂教学出现千篇一律、“同质化”,使教师缺乏教学特色及教学风格。

好在耀州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提出有模式不唯模式、实施有效教学等措施。建议耀州区在这一方面加大研究探索力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继承优秀传统教学方法,从学情、生情、师情、学科等实际出发,在学校层面,鼓励学校从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学科设置等实际出发,打造切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在教师层面,鼓励教师不拘一格,发挥个人教学特色,探索个性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层面,倡导和注重体现教师风格、体现学生差异、自主合作探究、体现课程特点的课改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小组合作教学。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科学、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教学不断突破、超越与创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加强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关键问题进行探索研究:1.评价高效课堂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情况是高效、低效或者无效的?2.高效课堂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作用?怎样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3.高效课堂怎样解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及学习成绩,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4.高效课堂怎样关注优秀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怎样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怎样使所有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学有所获?5.高效课堂怎样重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等等。

在视导组开展的同课异构环节,耀州区两名教师分别和从全省选调的两位老师进行了课堂实际教学观摩,从实践层面对上述争议做了生动诠释。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两位执教老师分别是耀州区塔坡小学的辛颖老师和陕西师范大学的温涛老师,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

辛颖老师在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白杨树的特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潜心读文。温涛老师以环境描写和提示语为教学抓手,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环境描写对课文主题的烘托作用,再引导学生感受提示语在对话中的作用。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李琦评价道:两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各有千秋,虽为“异构”,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努力践行课程改革及语文课程的理念。1.心中有学生。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高。2.心中有语文。关注“语用”,在体会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种语言文字的训练。3.教学基本功扎实,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两位老师对文本解读到位,教学方法适切。辛颖老师亲切热情,温涛老师和蔼幽默,都深受学生欢迎。

在另一场九年级数学《隐形的圆》同课异构中,耀州区教师孟雪峰和高新一中教师邹国胜,分别从各自的理解和认识出发,都精彩地完成了这一节教材上“没有”的课。

陕西省教科所中学教学研究室主任马亚军点评指出,一堂课中,学生、课程、介质、教师所占比重呈倒金字塔结构,上课的层次、节奏,对课程的挖掘,对学生的调控等综合决定了课的艺术性。无论是讲授法、启发诱导式,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自学引导议论式教学法,四种方法往往是综合使用的,原则是“以学定教”。他还以图形与几何为题,引导听课老师从表象的图形引发数学思想,挖掘课程深度,开掘其中文化内涵,从而促进思维发展,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改革的表面在课堂,实质是体制、机制、方式、手段的创新,我们的改革要走个性化的路子,一看效果,二看质量。四节课和专家的评课,引发全区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的强烈共鸣。

扎好教育边界,是和谐发展的迫切课题

在视导过程中,耀州区教科体局副局长安建利提出,基础教育不宜太折腾。教学管理制度与课程改革实践脱节,如教师工作量不好界定,应该有较为统一的研究与规定,使基层能够有所遵循。目前仍实施的是“双常规”管理规定,校长制订制度也有后顾之忧,怕引起新的矛盾。中、省出台了许多文件,面大量大活动特别多,是否可以压缩活动,搞成若干“品牌性”活动。

铜川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马芳琴也提到,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但“进校园”的内容与活动太多,学校的管理责任越来越大,但教师编制并没有增加。减轻学生负担,家长和社会培训机构却不断给学校加负。

视导组发放的教师调查问卷显示,有百分之二十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这虽然原因众多,但其中与教育成为大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学校成为各种新观念、新名词的早先试验田;各种检查、资料、评比名目繁多;教师工作边界一拓再拓,承载越来越多的功能与责任,所给从教人员造成的过度负担密不可分。

原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吕明凯在此次视导后感言,从当前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现状出发,应该更多强调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兴校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把调动教师积极性作为重要的管理思想,更多地激励人、引领人,防止太多负能量的东西。

如何划清学校教育的边界,让教育人专心致志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使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怎样让学校“冷下来”,让老师“闲下来”,让教育“静下来”,是应该迫切思考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