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也称作“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的人文主义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核心思想是:关心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倡导人的理性思维。广义的人文主义指源于古希腊的一种人文传统,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

从人文主义的概念出发,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18世纪之前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及表现

二、对于东西方人文精神异同的认识

1.相同点: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的价值;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

2.不同点:(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中国关注“社会”中的人,而西方思想家特别强调作为个体的人;(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西方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西方思想家比较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世界的人文精神。

三、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对比展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

1.东方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

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孔子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体现了天是万物的主宰。孟子最早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性与天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善。到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更是表明天与人是息息相通的。程朱理学进一步发挥了“天人合一”的学说,将人性、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宇宙的本原“理”的高度,将三者统一起来。道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不强调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形成了一种注重群体意识、忽视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更是侧重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规范与压制,强调个性服从并统一于共性。

2.西方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

如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的价值和冒险精神,直接推动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注重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不求冒尖,甘居中庸;而西方主张人的个性张扬,积极进取,勇为人先。这种文化心理的不同也塑造了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

东西方人文精神在现代民主法治方面有共通之处:提倡“人”的觉醒和自我主体意识的生成,主张人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塑造了自由与责任共同担当的健全人格,个人在“绝对自由和绝对责任”中寻求着自由与责任的和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多,经济合作加强的同时,文化也趋向多元融合。对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坚守,是我们应该永恒坚持的理念。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整个社会才能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也更能找到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现代社会需要人文精神,未来世界仍然需要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