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培养良好社会性行为的重要时期,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幼儿园,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行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社会教育的含义

(一)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它把社会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把社会领域教育作为幼儿园的课程。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是指幼儿园社会领域所包含的特定现象、事实、规则及问题等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依照一定的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实现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一)教师在平等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以“育人”而不是以“育才”为教育出发点;第二,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天性,调动其天性中的积极成分,使儿童沿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第三,为了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康,有智有能,乐观进取,求实创新,能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关心他人幸福的人。

(二)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1.把握主体做好主导。素质教育是以儿童为主体,从儿童的实际出发,确定教育思想、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去创造适应儿童发展的环境,进行教育。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做到因材施教,侧重培养幼儿的特长,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智力得到充分发挥。

3.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素质教育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即对儿童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这就要 求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规律,从个人担负的学科做起,自觉克服应试教育的旧观念,确立以提高素质教育为中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真正注重培养儿童的能力,有目的地培养儿童的注意、思考、理解、表达、自制、自信、意志等方面的素质,使儿童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培养种种良好的素质及能力,从而为他们的自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家庭、社区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伙伴群体。

(一)家庭教育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不仅给予子女先天的遗传素质,也提供儿童后天发育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要使儿童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通过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有益于儿童的积极模仿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二)社区教育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社区就是:“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互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认同、相互依赖、忠诚和社会活动组织的一群人的集合。”这里的“相互认同、相互依赖和忠诚”是在长期共同聚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扩展,这种“类亲属关系”对人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亲属关系。俗语“远亲不如近邻”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社区文化环境中就比较容易与周围的人建立社会关系,也比较容易得到更多人的关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社区文化所培养的儿童的合群性、利他性和兴趣的广泛性等,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优良的基础。

总之,学前儿童的教育离不开社会,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社会教育。从时间看,与人的生命共始终;从空间看,与人的生活相关联。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在家庭,教育机构,社会全方位的影响下不断实现的。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儿童要成为既幸福又有贡献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在其生命之端做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准备,使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