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一堂好课的评价,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评价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可谓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但我深深感觉到,一堂好的语文课仍须保留很多基本教学原则,许多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仍要继承。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课改新理念加以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境界,如行云流水般轻松自在;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课堂因学生的出色而精彩。

一、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议、辩的过程中探索语言文字的规律,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总之,教师要当好学生与文本的“红娘”,让学生与文本亲密对话,并产生依恋之情,从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挖掘课文的内涵,当学生在深入了解文本、探究文本、合作解决障碍的时候,课堂便会展现学生蓬勃的生命活动和智慧风采。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曾听说美国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听一堂优秀教师的物理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均给予满意的答复。课后,教者、陪同的领导者都感觉良好。当征询美国教育同行的意见时,他们说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既然学生已经全部都会了且懂了,教师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显然这堂课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根本没有促进学生发展,没有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这不过是一次师生同台的表演,透射出当今公开课的作秀现状。我们说一节好课是指课堂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过程、能力发展的过程,它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课堂还应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结果虽然重要,但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课堂教学还应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我们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重视认知的发展,更要重视情感的发展;既要重视眼前的教育结果,更要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课堂

新课标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留下了许多创造空间,允许并鼓励大家立足实际,着眼发展,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既可以调整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内容,也可以对教材提出批评和疑问,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雨沙沙》一文时敢于大胆突破教材,舍弃教材中“你觉得雨声像什么?”的问题设计,而换成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读了儿歌,你了解到什么或是想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回答了从书中了解的内容:“春雨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有的谈了自己感受:“读了儿歌,我仿佛看到了雨滴落到嫩叶上被叶子喝掉了。”还有的学生则有声有色地背起了《春夜喜雨》。继而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春雨还在招呼谁做什么?”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续编儿歌,这样的阅读教学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如一位美国老师在讲《灰姑娘》一课时,提出: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让学生不要过度迷信教材,而要研读教材,发现教材的不足,填补教材的空白。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追求整节课的完美性,如果具备了上述某一方面,也就具备了成为好课的特质。让我们在真中求实,在实实在在中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