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有个好的开端,就像一场戏有个引人入胜的序幕。”“精美的导课,就像磁石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像金钥匙悄然开启学生的思维。”“理想的新课导入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色,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教师自身特点,抓住新课的最佳入口导入,抓住学生的目光,扣住学生的心弦,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这些描述充分说明了导课的重要性,让我对每节课的导课也格外重视。各种导课设计,让我眼花缭乱,有时半天找不到主题,或者说半天绕不到主题,我也总是认为,这些就是真理。有一次上课时,“一不小心”,我没用设计好的教学环节,直接将本课的难点说了出来,问学生有什么解决方法,谁知学生在听我讲述时是那样的认真,而且马上就参与其中,“想方设法”解决问题,那节课的效果出奇的好。下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整个过程,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发现,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情景导入,导课也要视“人”而定,视“课情”而定。

一、有效性

小学生的感知有很大的随意性,“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与混乱性,使学生的思维能指向一定的目标。精心设计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开导、发展他们思维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后问:“这些分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分子和分母都不同。”而教师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指出哪个分数是最简分数。由于设问指向不明确,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导入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还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为进入到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最重要的是,课堂导入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设计导入形式,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确定其内容。

二、参与性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课还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起学生关注,形成悬念,或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具有挑战性。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兴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只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新颖且具有创新的事物是每个学生希望得到的,强烈的愿望会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因此,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上课开始就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数对确定位置”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设置了问题“你能告诉我你独一无二的位置吗?”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而是启发学生:你们能不能把表示位置的方法变得更简单一些呢?比如说用数字、图形、符号等。结果,每个同学都积极动脑、动手,最终发现了最为简洁的方法——用数对确定位置。这样做就不会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者“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大部分学生是观众”的形式。

三、实用性

便于操作,简单易行。导课的设计,必须考虑其价值、效果。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导课应精心设计,力争用最简洁的话语、最短的时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果导课过长,则不容易给后面的重点内容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往往会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学生更谈不上有充分的时间去训练。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数学这门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丰富,富有色彩性,会觉得枯燥乏味。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来源于兴趣。兴趣最能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课堂导课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没有固定的形式。导课方法的运用要因人而异,要因教学内容而宜。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提高导课技艺,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