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竞争力就是文化人的竞争力。客观地讲,当下时代,我们文化人还不能在国际范围内为中国赢得广泛的声誉。这其中的原因,既有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采取的文化傲慢甚至是敌视的态度,也有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与机制对文化创造力的约束和抑制。当然,也有文化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信仰追求等问题。文化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相信,文化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会逐步得到解决。在这里,我仅就文化人在这场改革中应该采取的态度与思想的转变谈几点想法。

担当与责任

置身当下的改革,提升文化的竞争力,文化人首先要建立两个认同: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这两个认同不可偏废,不可分割。这两者完美结合而产生的力量,就是不同于西方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自信,也是当下中国主流文化的力量。当下主流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承继了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又凝聚了当下中国行进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精神诉求。

中国古代有一个政统与道统的区分。政统,即国家管理者;道统,即知识分子。这两者对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动摇根本的争执。不同的是,政统是以法来推行价值观,道统是以德来维护价值观。价值观在民间成为风俗,在庙堂成为风气。风俗自下而上,风气自上而下。两相激荡,是为风范。

维护并践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统代代相继的优良传统。古代的知识分子自觉地成为社会精神及文化生活的过滤层,凡是与传统价值观不相吻合甚至有抵触伤害的文化产品,都被他们自觉地过滤掉了,不至于任其泛滥。当下的美国,同样有一个精英阶层自觉组成的文化过滤层,凡是不符合美国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不用政府出面,就会让这样一个精英文化层给过滤掉了。

反观我们今天的文化界,并没有承继中国道统的优良传统,也就是说,没有把自觉维护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担当和责任,甚至生产出的一些文化产品,还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相违背。

自律与操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出版物、电影电视节目、各类文艺作品,几乎是呈几何数量的增长。但是,我们扪心自问,究竟有多少作品深入人心?我们统计文化GDP的时候,只计算它的码洋与票房,却很少顾及到我们的作品究竟有多少称得上是经典,有多少人可以真正获得“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文化人首先要做到自律,然后才可能自强、自信;文化人的底线思维,就是牢牢把握自己的操守。

守旧与创新

守旧是一个传统,创新也是一个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守旧与创新都有自己的市场。在科技领域,创新是主旋律;在文化领域,守旧与创新这两者可以因时代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但不能偏废。我说的守旧,不是抱残守缺、闭关锁国。这个“旧”,指的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不“守旧”,我们就看不到乡愁,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就找不到我们的文化身份。我个人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守旧与创新完美的结合。创新,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使我们拥有未来;守旧,让我们有文化的归属感。研究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凡一个稳定的社会,特别是盛世,其社会的中坚阶层,基本上都是持一种文化上的保守态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的这腔热血,已经流了五千多年,如果把这一腔热血换掉,我们还叫中华民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