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与来自省内各地的优秀教师相聚一起做校本研讨,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

一天,我们正在一起谈及有关教育的趣事,来自渭南市的刘老师非常沮丧地告诉大家,临出门前,为了方便与上初中的女儿联系,她将自己的一部手机留给女儿,没想到,女儿把手机丢了。手机内存有刘老师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个消息使她十分担心,也让听到这件事的我们为她操心,大家纷纷猜测手机丢在何地,也不抱幻想地帮她出一些主意……

三天后,就在我们都以为这手机肯定是没戏了的时候,刘老师兴冲冲地告诉大家,手机找着了,我们都很好奇是如何找到的,她告诉我们:

手机丢失的那天下午,她在打了很多通电话无人接听之后,编辑了这样一条短信:“同学你好,我是×××的妈妈,我的女儿平时总是丢三落四的,为此我多次批评她,都没有改掉这个坏毛病。我很高兴,你今天跟她开了这个玩笑,我知道同学之间经常开一些玩笑,而你的做法恰恰教育了她,我相信她以后不会再丢三落四了。手机是我的,喜欢可以送给你,只是里面有一些信息很重要,请妥为保管,谢谢你。”

不久,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手机里收到一条回复:“好。”这给了刘老师鼓舞,她又趁热打铁,接连发出几条信息,讲初二该怎样学习,给对方推荐了一些适合中学生的读物(此时,她已确定对方是女儿的同学)。对方回复的这样一条信息给刘老师带来信心:“阿姨,手机是我捡到的,周一回校,我会放在×××的桌兜里,谢谢您。”

果然,周一那天,刘老师接到女儿“手机找到了”的电话。手机是女儿到校后发现的,它就好好地放在桌兜里,尽管至今谁也不知道是谁放回来的,可我们的心里依然为这失而复得的手机欣喜若狂。

丢手机不是新鲜事,但能找回来,却很不容易。在这件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的智慧。刘老师与对方的几次交流告诉我们尊重、理解、真诚的态度可以感化迷途的羔羊。那不仅仅是几条短信,那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智慧的凝练。

我想,拿到手机的孩子最初的想法多半是经不住诱惑的,否则不会拿回家里,但是在接到刘老师短信后,他(她)一定是经过了内心的挣扎,一个“好”字,充分体现出人性本善的特点,在他(她)的心里,善终究战胜了手机的诱惑。

人的一生,要面对多少诱惑啊,别说孩子,多少成年人在诱惑面前一头栽了进去。我们多么希望,在人生的路上,多一些智者在身边,当你面临选择与诱惑时,当你不小心迈错了一步时,能理解地,或温柔地拉你一把,那样,这一路走过来,就会少很多遗憾和愧疚。

那个孩子本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拿了手机,如果刘老师放弃了寻找或者短信内容不够理性,手机大多找不回来。对那个孩子而言,拿了人家东西的心魔会跟随他(她)一生,即使别人不知道。

所以,当刘老师很高兴地告诉我,她的手机找到了时,我说:“手机找到了,事小,你挽救了一个孩子的心啊。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挽救了一个孩子的心,使他(她)迷途知返,也一定是功德无量。因此,教育需要智慧。”

点评:

这篇文章里的育人故事无疑是动人的。其动人之处在于,丢手机的刘老师巧妙地将一个“事故”,通过成功的“危机公关”转化成了一个“故事”。所以,叙述这个故事的李老师认为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智慧的凝练”。我完全赞同,我也希望自己和更多的同事能“智慧”地面对生活的意外,处理学生的问题。

不过,我还有一点感受,那就是,在对待学生的“无心之过”和偶一为之的错误的时候,比“智慧”更重要的是“信任”。请大家再看看刘老师与捡手机的孩子短信交流的内容和过程,没有指责,没有恐吓,也没有物质诱惑。作为那个孩子,他(她)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呢?请恕我以己度人,我要是那个孩子我也许会这样想——“还好她没有认为是我偷的”“原来这个手机不是同学的,是她妈妈的啊”“这个人挺大方,也挺友好” “拿自己同学妈妈的手机好像不太好哎”“既然里面还有对她来说那么重要的信息,还是尽快还给她吧”。

所以,这个孩子的思想扭转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信任”!这份信任安抚了孩子心中的忐忑,消弭了孩子的“负罪感”,帮孩子战胜了心魔,被信任的孩子感觉良好,内心愉悦,善意萌发。所以,比“智慧”更重要的是“信任”。

——杨兵(杨兵系全国优秀青年班主任、“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项目专家讲师,出版专著《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