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为接触素材、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开展实践、进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无不充斥着创新活动。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更好的创新活动呢?我将与创新能力发展关系较为紧密的学习活动概括为六个关键词:

1.丰富素材。学习素材包括生活实例、教学用具、文字资料等。生活实例是最具挑战性的,体现了课程的整合。实际问题是最生动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与其他问题相比,实际问题与学生联系更为紧密,学生更能感知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

教学用具在科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当学生需要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借用直观的教学用具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模型。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也可以鼓励教师、学生进行旧教具的改良和新教具的研发。这样的一个动手研发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文字资料的类型包括:教材、与教材配套的资料、相关的书籍、相关内容的网络资料等,内容极其丰富、量也很大,搜集、整理、分析、加工、归纳这些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学生要学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这些信息,也要尝试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能根据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再加工。

2.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一方面为学生开展讨论活动作好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如果自己先对问题进行思考,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展开讨论,这样的讨论就会比较深入,他人的观点对于开阔自己的思路也会更有帮助。所以,建议教师在活动开始前,一定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当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之后,接触到了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这个时候学生也需要独立思考的时间,对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反思和内化,从而形成较为成熟的想法。

3.广泛交流。学生交流的方式可以分为生生之间的交流、小组成员间的交流、集体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等,不同的交流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也起到了不一样的交流效果。生生之间的两两交流适用于较为简单的问题,每个人的观点可以表达得更为充分。小组成员间的交流目标性更强,适用于复杂程度中等的问题,需要学生的组织和管理。集体交流的组织者往往是老师,交流的受众面更大一些,适用于复杂程度较高的问题,发言的代表往往是比较出色的个别人,但大部分人可以从优秀者那里受益。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合适的交流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

4.问题意识。首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保护甚至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其次,多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避免给学生答案,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另一方面,尽量避免有绝对答案的问题,非对即错的选择性问题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看待问题,并包容不同的观点。再次,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课堂教学的归宿应该是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不是局限于一节课的内容上,不是停留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问题的解决上。

5.注重反思。初次的学习活动,学生更像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究边发现,然后到达彼岸。到达彼岸后,当学生再回过头来思考自己走过的路,所站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想法也会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将更有深度,学生的一些新奇的发现也更有价值。

6.项目实践。项目实践就是基于某一个项目或者主题的实践活动。项目实践可大可小,要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来决定。项目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的整合,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项目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参与项目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搜集素材、处理信息、规划活动方案、组织人员、动手实践、归纳结论等,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切身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才有可能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请你用心呵护孩子那颗宝贵的好奇心,请你大胆放手给予孩子们自由与平等、鼓励孩子们积极合作,请你善于引导孩子们拥有丰富的素材、自觉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广泛交流、勇于发现问题、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活动……这些,都将让孩子们的创新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