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语: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围绕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我们必须推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优化教育结构和扩大教育开放合作,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2015年以来,陕西省教育厅开展的义务教育学校立德树人“四新四大”工程,就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别具匠心的顶层设计。陕西省柞水县依据省教育厅的工程蓝图和本县的教育生态,探索实施的立德树人“四新四大四构建”创新工程,是全省各县区的一个样板工程。本刊此次重点报道四所学校的创新实践和先进经验,也是四面旗帜。

我们坚信柞水的县域经验,必将在省教育厅落实立德树人“四新四大”工程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我们也冀望一花引得百花开,省厅的“四新四大”工程能够百花齐放春满园,最终推进全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向前,为2020年我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油助威。

柞水,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称,融“名山名镇名洞”于一体,被誉为“终南首邑,山水画廊”。近年来,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级贫困县,举全县之力先后实施了“省级双高双普合格县”“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省级教育强县”等创建工作,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课改瓶颈的突破、教育公平的实现等问题还需要从教育综合治理的角度统筹解决。为此,该县以实施素质教育“五大工程”(即身心健康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素质提升、艺术素养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全面落实省教育厅立德树人“四新四大”工程理念,形成了立德树人“四新四大四构建”工程长效机制:根据“新要求·大实践”,构建了“455”德育工作长效机制;根据“新常态·大视导”,构建了课程改革长效机制,探索出了“524”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根据“新标准·大规范”,制定学校章程,探索出 “163”自主管理模式;根据“新体系·大构建”,探索出了学校文化建设 “一二三四五工作法”。这些创新实践,深化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生态像自然生态一样充满了绿色的希望。推动县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释放出各种令人欣喜的力量。

先行力:穷县办出强教育的秘密

“要把教育事业作为长远民生、富民兴县的基础性工程优先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这是县委书记陈璇在党政领导班子会议上对教育工作的要求。

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无论是统筹管理上重视,还是资金投入上,柞水县都做了许多工作。柞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10多次专题会议研究教育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柞水中学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实施优先发展战略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文件。2015年柞水启动素质教育试点县创建工作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创建动员会,全面安排部署素质教育试点县创建工作。同时,多次专题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突出问题。县科教局先后组织中小学校长到山东高密、北京等省内外教育名校考察学习素质教育工作,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商洛市教育局《关于实施“五项工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印发了柞水县素质教育工作手册,指导全县素质教育推进工作健康、有序发展。2015年,先后投入10亿多资金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县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课堂教学改革专项经费,2016年又预算1500万元用于全县素质教育试点县创建工作,县科教局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素质教育工作实施较好的学校给予经费奖补。同时,要求各级各校也要在年度经费预算中拿出20%以上资金,专门用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这些举措为深化课改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财力保障。

作为国家贫困县的柞水取得今日教育成果,除了教育优先发展保障外,还得益于与之配套的、行之有效的机制。

落实分层包抓机制。县科教局建立了局班子成员包片、机关股室包镇、干部职工包校的包联制度,做到“五必须”,即每周必须汇报工作进展,每月必须深入基层调研指导,每季度必须召开现场诊断会,每半年必须召开一次总结会,每年度必须对包抓工作进行一次表彰奖励。

建立教研指导协作机制。每镇确定一名教研员负责指导课改,并依托连片教研和大学区机制,在片区和学区内建立片区大教研,通过常态化教研活动,为教改提供教研支撑。

建立评价机制。出台了柞水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考核评价办法》《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并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纳入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综合考评,增大考评比重,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校长任期目标、个人年度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和评优树模的主要依据。

建立巡查通报机制。县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经常深入基层学校检查素质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并带头深入课堂听评课,科教局机关干部每周不少于1天在基层指导工作,形成了分管县长亲自抓、机关干部主要抓、督导组主力抓、校长主体抓、上下联动抓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道德力:始终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导航

柞水县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构建形成了“455”德育模式,“4”即创编一本德育校本教材、开发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健全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一个心理咨询室;“55”即开展讲传统走进经典实践、讲意识课堂延伸实践、讲文明志愿者服务实践、讲健康自强自立实践、讲文化研学旅行实践为内容的五讲五实践活动,德育注重实践,不断提高实效。同时,柞水县还印发了《柞水县落实新要求·大实践构建“455”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实施意见》,保障德育长效落实。

如今,在柞水县中小学,经常会听到孩子们深情诵读中华经典、歌唱爱国歌曲,看到孩子们快乐地参与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公益服务……

同时,柞水县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大力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争当道德小讲师”为主题的“小小百家讲坛”“道德讲堂”等演讲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业示范园、少年宫、工厂,了解国家、家乡历史文化和建设发展情况;开展校园网络文明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努力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各学校还开展以“学雷锋,服务社会”为主题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寻找评选身边“美德少年”“柞水好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三年来,全县涌现出11个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4个德育先进工作者,21位同学分别被评为陕西省和商洛市“美德少年”。

不仅如此,柞水县还在全县积极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三生”“三爱”“三节”等教育活动和家务实践、劳动技能实践、生存技能实践、科技“五小”手工制作实践和安全技能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自立自强,健康成长。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全面育人的积极作为,使全员全面育人、全程全方位德育成为可能。

自主力:促进教育从管理向治理的飞跃

走进柞水县营盘镇九年制学校,校园没有一个垃圾桶,没有一片纸屑,学生活动、学生生活井然有序。探究之,这是学校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的结果。营盘镇九年制学校只是柞水县在教育管理上的一个缩影。

柞水县坚持以《管理标准》为学校管理工作主线,对学校日常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按照《陕西省中小学章程制定办法》的要求制定学校章程,做到“一校一章程”,规范学校双常规管理。

在“一校一章程”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柞水探索总结出了学校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做到“八查三清一量化”,在师德师风考评上做到“一述一量化六评议”,在教师队伍培训上做到“一人一策”,在推门听课上做到“三带头、三点评”;在学校安全管理上做到“三查两演练两协议两报告”;在留守儿童关爱上做到“五机制、五措施”;在家校共育上做到“五个一”等精细化管理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仅仅有制度,或者仅仅把制度挂在墙上喊在嘴上,也是不行的。要想使学生遵守制度,就得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让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柞水在学生管理上做到“一约六星三自主”,简称“163”自主管理模式。即一事一公约,具体有学生、教师、校长三个层面公约;六星即感恩之星、文明之星、勤学之星、才艺之星、管理之星、环保之星;三自主即学生自主管理、教师自主管理、班子自主管理。同时,该县还建立了体音美教师镇内统派机制、视导巡查通报机制、学生德育量化机制等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机制,真正实现学校常规管理无缝对接,全面提升了教育管理水平。

课改力:让学生成为幸福课堂的主人

传统课堂上学生的胆怯羞涩在柞水如今的课堂上已成为历史。听听现在师生的心声:

“每天的课堂我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还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掌声,我感觉自己特别幸福! 我每天吃完饭就想进教室学习,因为老师说我是学习之星,是小组长,不但要自己学好,还要帮助其他学生,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信任。”

“课改之初,我们有一些顾虑,害怕搞课改影响教学成绩。但是现在,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课改理念的科学性。课改,使得课堂充满了活力,孩子们在课堂上非常积极阳光;农村的孩子,能这样落落大方地在课堂上展示、与大家交流,真的让我感到惊喜!”

这变化得益于柞水2013年始走上了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几年实践,摸索出了“以自主管理为核心,以课堂改革为抓手”的课改路径。

“推进课改,就是要让山里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有胆识、有自信、有快乐。”谈起课改,副县长李曼这样说。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柞水县在推进区域课改中,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印发了《柞水县新常态·大视导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年活动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校本研修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工作的安排意见》。县科教局和各学校都成立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教育行政部门聚力实抓、各校校长积极参与的课改工作领导机制,为课改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为提高对课改工作的认识,该县先后组织教育局班子成员、各股室干部、教研室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赴西安铁一中等教改前沿学校观摩学习。在此基础上,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确定了凤镇中学、城区二中、城区一小、凤凰镇中心小学、营盘九年制5所教改实验校,通过借鉴外地经验、多次体验、反复实践,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拓展、检测评价“五模块”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课前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40分钟学生展示交流、点拨拓展和检测反馈,形成了柞水县“524”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课改成效是明显的,如今学生变得阳光自信、善于表达、敢于质疑,课堂学习生态有了突出的变化,学习成绩大幅上升。

柞水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着力于建设丰富的校本课程。坚持校本教材创编与德育相结合、与国家课程相结合、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创编了德育读本、地方音乐、石头画、矿石研究、特色美术、趣味数学、劳技读本等系列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有课时、有教师、有内容、有实践活动场地,学生核心素养在丰富的校本课程中得到锤炼。

文化力:为高品质的教育立德铸魂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位。为了更好地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实现育人目标,柞水县科教局制定了《柞水县新体系·大构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法实施意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思路。各学校把“一个核心要义、两个发展阶段、三种展现形式、四个建设环节、五大深度融合”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重点建设了“红色文化、感恩文化、崇实文化、励志文化、崇善文化、阳光文化、明德文化”等特色学校文化。“我们就是要让学校的每寸土地、每个建筑、每件事物都能发挥教育人、感染人的巨大魅力,着力培养每个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奋斗品格。”柞水县科教局局长傅先亮说。三年来,柞水县有13所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柞水县中小学遵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不断完善学校艺体教育和学生艺体素养多元综合评价制度,成功实施“一生两艺,一班一项,一校一特色”艺术教育计划。各学校共组建柞水渔鼓、矿石标本、秧歌队、乐队、文学社、书画社、礼仪社、雕塑社、播音主持艺术社,球类、棋类、武术、团体操、跆拳道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300余个,千人扇子舞、千人花绳操、千人竹竿舞等大型团体特色体育项目比比皆是,形成了“人人有社团,班班有项目,校校有特色”的艺术教育格局。学校每年举办校园运动会、单项体育比赛,县上每年春季举办一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秋季开展中小学生球类联赛制度,搭建起学生人人有精彩的展示平台。三年来,该县创建了7所省市艺术示范校,8所学校被评为省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让每个学生都快乐阳光、自信成为各校培养学生的重中之重。各校建立了心语室,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老师,坚持开展心理健康“四个一”常态教育活动,即各校每月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每季度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辅导,每学期组织观看一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片,每学年开展一次家校共建专题教育活动。同时建立了关爱特殊学生“五项工作机制”,落实了“五项工作措施”。

培养创新素养,是柞水县素质教育的一贯追求,确定了“品现实、看前沿、知不足、图革新”的创新意识培养思路。每年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种植、小养殖、小论文“五小”活动和生活技能、劳动技能、生存技能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人人爱动脑,人人会动手。在柞水,28所学校开辟了种植园,3所学校建起了科技馆,30所学校开发了科技劳技校本课程,有11所学校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省市级先进单位称号,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中,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随着柞水县素质教育五项工程的实施,立德树人“四新四大四构建”工程的落实后,柞水教育实现了优质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而今,柞水的校园到处都回荡着琴声、歌声、诵读声,到处都展示着学生的才艺、手艺和技艺,到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学校文化气息,处处彰显学生阳光自信的笑脸,中小学生的学业水平、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提升。柞水教育者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正走上了一条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