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城市外来人口增长,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我校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城市完全小学,一共有1139名学生,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到了60%左右,有30%的孩子分布在学校附近的托管班里,部分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紧张、困惑、迷茫、自闭、逆反等不良心理。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学习状态很不乐观。

进城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是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家长没有帮助孩子树立起远大理想、人生的规划,也没有具体要求,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以后能干什么就干什么,顺其自然,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较差,自控能力不好,课前不预习,课上不注意,课后不思考。孩子们在课堂纪律、文明礼貌、卫生习惯上时有问题发生。

二是学生家长对教育方法掌握不多。这些学生的家长家庭教育简单粗暴,以打骂为主,说教为辅。加上他们从事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在时间、精力上也力不从心,此外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甚至不识字,缺少基本的家教方法。对孩子的行为对错不管不问,对孩子的学习好坏不闻不问。这样一种“放任”的家庭导致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低下,性格孤僻。

三是学生家长和孩子沟通不多。这些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对孩子过问很少。那些关心孩子的,但方法也不当。当孩子考试考得不好或者犯错误时,许多家长和孩子缺少沟通,不究其原因,对孩子进行体罚式教育,缺少亲情关爱,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受到损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低下。

进城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一是要注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教育。马克思说:“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道德养成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展“八礼四仪”“道德大讲堂”“坚持日行一善,争做美德少年”的评选活动,利用每周一升旗时国旗下讲话,每年的学雷锋月到社区、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洗脸洗脚剪指甲,为老人讲故事、背古诗、唱儿歌,清明节到烈士陵园为英烈敬献花篮等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提出:在家做好孩子、在学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少年的“三好”要求,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是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爱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我们要平等相待,关心和呵护每一个孩子。注重培养这些孩子的自立、自信、自强的性格。教学过程中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平等的待遇,尤其是那些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更需要耐心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要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城市学生理解和尊重进城务工人员,改变原有的歧视,净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尽快融入到集体。这些孩子来到城里学校,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落差。背井离乡的生活、异常简陋的租住环境、语言不通的尴尬,加上本地人或多或少的歧视,造成他们孤僻的性格。解决这些心理落差和孤僻我们要“摘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这些孩子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建立起平等、友爱的关系。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课堂上尽量让这些孩子登台唱歌、演讲、讲故事、朗诵、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其自信心,让这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参与活动中突破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三是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校沟通教育。我们要加强与家长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上应把学校近阶段来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家长沟通,帮助孩子成长。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作经验介绍,让其他的家长汲取教子经验。邀请家长进行才艺、技能、社会经历交流,给学生以教育的新鲜感和亲切感。定期开展家长开放周,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堂中来,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开展一些亲子娱乐、亲子阅读,形成亲子共同话语体系。适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家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及时纠正。建立家校QQ群、微信交流平台,达到信息共享,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总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爱心浇灌,让这些孩子茁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