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课程种类繁多,每个孩子在校内、校外都会学很多门课程。然而,你知道最重要的一门课是什么吗?其实是父母的言行。这门课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没有考试、无法重修,却一定会在某时某刻算总账。

先从一个真实的例子说起。

有位家长发现,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总爱对班里的老师、同学评头论足。家长对孩子说: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不料,孩子理直气壮地反问,你们不也在背后说同事的坏话吗?一句话,把家长噎得哑口无言。

所以说,家长说的话、做的事,其实对孩子来说就是一门课程。这是一门很特殊的课程,它不似语文、数学学科这般分科,它的涉及面极其广泛;它不在课表上排出特定时段,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是课堂,饭桌上、出游中,你的孩子每天都在上这门课。这门课程没有考试、无法重修,却一定会在某时某刻算总账。

这门“课程”的重点,是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如今,家长们往往越来越注重孩子的知识成绩。这当中,又分为两类家长,紧固型和放任型。前者对于孩子的升学道路提出较高要求,相应地也会尤其注重他们的学业成绩;后者打算在高中或大学阶段把孩子送出国留学,认为在学业上要求可以稍微放松,更注重多带他们参加各类活动开眼界。

但这两类家长的共同特点在于:都不太注重孩子习惯、规矩的培养。一旦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这些家长又往往暴跳如雷,要么骂、要么罚。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其根源一定是在家庭。要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培育孩子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不然迟早会出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很重要。孩子不是一个容器,家长只要简单粗暴地往里面塞满东西就可以了。其实,家长起到的作用更应是引导、点拨,唤醒他的动力和潜能,让孩子自己渐渐学会主动充实自己。点拨、唤醒和引导的过程,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我们就以最“简单”的陪孩子做作业为例。不少家长每天一边陪着孩子做作业,一边却在一旁自顾自玩手机;还有的家长生怕孩子作业不认真,睁大眼睛盯着孩子写每一个字。

对于小学生的父母而言,怎么陪孩子做作业,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家长们不妨借鉴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做法,女儿在做作业时,他就拿上一本书,静静地在旁边翻看,也不是一味地盯着孩子陪读。这其实是在无形中营造一种氛围,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影响。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和你一样,都是学习者。

2.做好孩子的言行表率

身教重于言传,相信几乎没有家长不知道这句话。然而,很多时候,你不经意的一个表现或许就做出了一个坏榜样。

有一天,一个男孩在学校动手打架,在了解清楚事情的过程之后,我们请来了孩子的家长,想和他沟通一下。结果,这位父亲来到我的办公室,开口第一句话就问:“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孩子在家一直是个乖小孩,他绝不可能动手打架。”听了父亲的这句话,本来已经承认错误的孩子马上说:“是的,我没有打架,是其他同学在乱说。”

其实,学校不会因为孩子打一次架就为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但父亲的这一席话,却在无意中给了孩子一个信号:犯错了可以撒谎,因为父母会为我撑腰。

你看,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为孩子根植了一个错误的观念。过了几天,我找这个孩子私下进行交流。他告诉我,那天撒谎是怕回家爸爸会惩罚自己。我对他说,这件事我不会再找你家长,但如果你觉得做错了,就自己向家长承认错误。

很多大祸的酿成,正是从点滴中开始累积的。家长千万不要低估了自己一点一滴的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精心培育的四种品行

孩子将来进入中学、大学,走上社会,有这样几种品行很重要,第一位的是德行,第二才是学问,第三是礼仪,第四是美学。在这些品行中,德行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德行和礼仪是两种讲究,前者是做人的原则,后者是待人接物。美学则是一个评判标准、审美观,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如果没有自己的审美底线,将来孩子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这个品行要从小培养形成。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让孩子体会处事规则

不久前,我们学校要推荐区优秀学生的人选,我们决定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选拔。在这个选拔过程中,有一个2分钟的演讲环节,还有即兴问答。孩子们根据抽签抽到的问题,简短准备之后就上台回答。这个完全考验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平时的积累。

我们准备的问题包括“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学校举行的哪些活动让你印象深刻?”“你喜欢阅读吗?”“此次全国两会你关注了哪些话题?”等。我发现,同样说到活动,有的学生只能报报流水账,有的却能说出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从中取得哪些收获;说到“两会”话题,有的孩子能就雾霾、房价、菜价等话题侃侃而谈,也有的孩子说不出太多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能够亲身体会到什么叫规则。而且这个规则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积累去争取到自己想要的机会。

同样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共同设立一些积极向上的规则。比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女儿在小学时想买一个iPad,虽然以他的经济实力完全没有问题,但他觉得,这要靠孩子自己去争取。于是,他就为女儿定了一个规则,以背出30篇英文短文来换取iPad。这个规则就是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2.夸奖之后要有新的要求

现在很多家长非常赞同“赏识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到底如何实施也需要家长们注意。如何夸奖让孩子既感受到家长的认可和鼓励,又不会因此沾沾自喜?这是非常有讲究的。我的建议是,家长在鼓励的同时要为孩子加上一些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让他在受到鼓励的兴头上,加足马力前进。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高期待带来高成就,不断给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体现了家长的高期待,让孩子能够感觉到自己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也就更愿意继续进步。

3.犯错可以原谅但有改正机制

孩子还小,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也原谅他们犯错,但随后要有一个改正机制。我们学校现在是这样做的,让犯错的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并让他坚持一段时间。比如说,每天让他为班级擦黑板,或者每天放学看一下班里是否还有未处理的垃圾,让他用行动来表示已经改正了。这不是惩罚,而是一种磨炼。

在家里同样也是如此,哪怕让孩子坚持去擦一擦桌子或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一种历练,一种改正的机制。有个孩子特别喜欢吃冰激凌,家里规定他每天只能吃一个,但他一时贪嘴偷吃了几个。于是,家长和他约定,一种补偿方法是用后面几天的冰激凌额度抵扣,一种是做一件家务。并且家长要告诉孩子,你做错了,没有得到允许就吃了超额的数量,不是说你的胃会吃坏,而是你破坏了规则。

我认为这个改正机制除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之外,也给了孩子的受挫感一个出口。其实做错了事情之后孩子自己也会感到难过和内疚,通过这个改正机制,孩子感觉到犯了错可以改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是有帮助的。

4.共同制定切实可行规则

我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制订一些规则。制订规则时,家长不妨尝试和孩子签个“合同”,约法三章,和他们定一个协议。这是个很好的培养诚信意识的方式。比如,有些孩子做作业很成问题,一定要老师盯着才能完成,这就是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的后果。那么,家长就可以和孩子沟通,共同制定关于每天按时做作业的规则。我觉得,学习、作业等就是要成为一种规则性的任务,这也是守信的一种表现。

总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无所畏惧,上学时无视校纪,在家时没有规矩,那么成人后就会对社会法制毫无约束,做人就会没有底线。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你还能指望他成为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有用之才吗?

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努力付出的品质,帮助他们树立长远的目标,为目标而努力,这是家长和老师们共同的一种责任,也是孩子通过学习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作者系上海一师附小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