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和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近年来,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现阶段,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破解良策,实现教育公平,无疑是一项迫切的政治任务。

一、制约县城农村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办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入学需求。以咸阳市各县区为例,县(区)域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摘帽贫困县和国省贫困县之间,非山区县和山区县之间,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和教育发展基础水平相对悬殊,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差别较大,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现有办学条件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群众对优质化、特色化、差别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无法得到全面满足。

二是城乡学校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陕西省实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已有三年,以国家贫困县旬邑为例来看,每年交流轮岗教师接近当年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城区交流到农村的优秀教师、校际之间交流的骨干教师也占到了一定比例,并将每年新进入教师全部安排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县域城乡师资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提升了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然而并未完全化解城乡师资不均衡的现状。同时,咸阳市北五县教师与城区学校教师整体实力差距依然明显,加之全市没有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农村地区教师外出观摩研讨学习机会相对较少,主动在职学习提升意识不强,城乡置换式培训交流数量有限,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缓慢,城区优质师资总量明显偏大,农村优秀教师数量依然短缺,实现真正的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任重道远。

三是城乡教师运用实践先进理念差别较大。受办学条件落后和信息渠道不畅等因素制约,多数山区县、贫困县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在获取、整合、利用各类最新教育教学信息、先进教育理念、成功教学经验、教育科研成果等方面,明显地少于和慢于城区学校教师,在最大化让优质教育资源融入当地教育教学实际、形成本土化优质资源,并促进其开花结果、放大呈现最佳效果上与城市学校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农村地区广大教师在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推进学生评价改革等方面,与城市学校教师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理念的滞后和实践的缓慢,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是农村义务学校教育经费相对短缺。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贫困偏远山区、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经费倾斜政策,地方政府也积极加大教育经费筹措力度,逐年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近日,国家两部门又印发了《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但就当前来看,农村义务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与教育发展形势、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总趋势相比,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国家实行教育经费分级负担制,山区县、贫困县、老区县和偏远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时候,就容易造成当地政府在教育投入上有心无力的尴尬局面,最终还是影响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促进县域农村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保证。当前,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严格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中的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政策;加大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落实“三个增长”,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大对山区贫困县和革命老区的倾斜,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与优化配置。加大中省教育项目支持力度,畅通教育财政支持渠道,合理利用民间富余资本,争取社会爱心资助等,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投入足额。县(区)一级人民政府要深入调研当前农村适龄入学人口现状和未来三至五年人口变化趋势,科学规划和调整县域城乡学校布局,优化配置现有和增量教育资源。加快“全面改薄”计划实施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建设,提升农村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加强城区优质学校扩容建设,调整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陕西省“双高双普”达标县,让农村孩子享有和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二要建立城乡一体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加强区域教育交流合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机制,疏通城乡教师“流动管道”,出台城乡一体教师交流政策,从制度上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让城区教师下得去、呆得住、教得好,让农村教师进得来、热心学、能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造血”功能,有效推动城乡师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要用好优秀教师资源,打破校际间人才壁垒,变“单位人”为“系统人”,统筹配置人才资源,调动城市学校和优势学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实现城乡间、区域内、校际间优秀教师资源共享。要加强城乡教育交流合作,培养和树立一批城乡学校帮扶教育集团,组建一批教育联盟和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城乡联动、区域协作、结对帮扶、捆绑发展”,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功能,实现人才资源和智慧资源区域内共享,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同优共进、共建共强”。

三要强化镇(区)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良好格局。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镇(区)政府作为县人民政府的下级行政机构,也要坚持把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积极承担促进地方教育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主动抢抓和综合利用国家各类“三农”政策红利,强化优化各种措施办法,加大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要协助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谋划好辖区内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工作督导和教育质量评价考核等工作;要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队伍发展、控辍保学、素质教育特殊群体学生关爱保护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等工作,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差距。同时,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镇(区)政府履行教育责任的考核力度,把镇(区)政府履行教育责任纳入主要领导年度目标责任的重要指标,有效破解“上边热、下边凉”“车头快、车厢缓”的现实问题,上下齐心、凝智聚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四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全面发展、人皆成才的良好氛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中小学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系列决定和意见的精神要求,充分调动利用一切优质资源,科学制定地方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意见并全力抓好推进落实。各中小学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为开展素质教育做好计划、建好场所、配好设施、配强教师,着力发现和保护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专长,从小抓起,从现时做起,帮助和发展学生技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和制度建设,注重社团指导教师专业培训,落实社团普及化、全员化特点,突出社团教育性,常态化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参与积极性的活动,增进学生的知识和兴趣。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在继承学校优秀办学思想的基础上,挖掘时代新内涵,形成学校办学理念,营造办学特色,打造“一校一品”新格局。要推进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内外制度体系建设,优化学风教风校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制度文化环境。要积极挖掘县域、地域人文,自然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传承本土文化,彰显办学特色,形成三位一体三级课程体系。要立足县域、地域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实际,开放式、全方位挖掘校园文化建设资源,通过开设讲座、组建社团、举办艺术节、进行社会实践、举办各类竞赛活动等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推动人人成才良好氛围。

五要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强大功能。中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引领,不断深化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基础条件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教育教学应用、教师应用能力提升和激励保障等体制机制改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互联网+教育的建设与开发,充分发挥其强大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利用互联网+教育收集、整合、丰富教学资源,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要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学理念,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激发信息技术对课程整合、学科教学的兴趣,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落实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意义重大。只有各级各部门善谋强思,统筹谋划,通力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均衡发展目标,才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城乡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