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多次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延安作为革命老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一、合理布点、规模适度是前提

合理规划布点学校,是加快区域教育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延安城市进步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资源相对“稀缺”特征凸显;另一方面城市教育承受着外来流动人口集聚、本地农村人口集中的多重压力,城市学龄人口比例逐年攀升。目前,延安城市教育进入高位运行阶段。要改变现状,打破僵局,实现嬗变,需根据全市学龄人口趋势,按照“幼儿园随着小区走、小学随着社区走、初中随着规模走、高中随着人口走”的思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规划学校建设,主要建在城区。从延安实际出发,出台学校布点五年规划、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等,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分年度、有计划、有针对性推进,避免重复建设。

二、均衡配置、合理竞争是基础

均衡配置是竞争的前提,通过“五个均衡”举措,巧用竞争机制,配套流动机制,从而形成内循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一是建设均衡。要把学校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按照校舍建设、设施配置“两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加快启动新校舍建设、薄弱校改造、布局规划调整等工程,尽快补齐薄弱校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教育资源硬件配置进一步优化,实现硬件均衡。二是经费均衡。按照统一标准划拨公用经费,财政专门列支补助经费,适当向农村校、薄弱校倾斜,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困难学生资助等,实现经费均衡。三是管理均衡。按照“大小搭配、强弱联合、教师交流、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思路,深化城区校际联盟,实行强校与弱校联盟办学,做到“五同步、九统一”(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评比、同步应用,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教育科研、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不断改进完善“跨校兼课”“结对帮扶”等机制,整体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实现管理均衡。四是师资均衡。打破原有学校界限,将教师由“学校人”变成“学区人”,统一管理,合理调配,使全区学校骨干教师比例大体相当,优先向农村校、薄弱校补充专业教师,遴选名校名师到农村校、薄弱校帮扶支教。推进校长交流轮岗途径和方式创新,重点做好定期流动、对口支援、教育联盟、送教下乡等工作,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形成区域内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师资均衡。五是生源均衡。严格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坚持“小学区、大管理”,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划分学区范围,统筹城区生源,有效抑制“盲目择校、跟风择校”问题。按照“就近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实现生源均衡。

三、科学体制、灵活机制是保障

体制的建立应以人的成长为出发点,以目标达到为平台,以过程调控为手段,活化内因,优化外因,让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释放。一是落实办学自主权。要按照“统筹兼顾、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和行政管理模式,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管好。要充分尊重和鼓励学校的改革首创精神,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规划、拨款、指导、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促进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等方面扩大办学自主权,让教育真正回归社会事业,不断激发教育活力。二是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评督分离,通过制定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开展教育满意度测评等手段,保障学校实施民主管理和承担相应责任。指导学校健全议事规则、职工和学生代表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实行科学决策,努力提升学校科学化、民主化管理水平。三是倡导教育家办学。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级别、资历等限制,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好校长、好教师。选聘重在“拔”,冒出来好的,就用力拔起来,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均应体现这一概念。同时,还应体现在“转”在“挽”,提高适应性,体现自主性,发展个体性,突出创新性。四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改善民办学校发展环境,研究出台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教师等支持政策,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地位。培育壮大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民办教育集团,构建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五是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目前,延安与发达城市教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因此,要瞄准教育发展改革的前沿,以开放的眼界办教育,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学习借鉴发达城市,乃至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经验、教育方法,通过专家引领,寻求名校突破,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队伍建设、激励机制是灵魂

教育发展,人才是基础,队伍是关键。对学校来讲,队伍建设,基础在建,关键在带,核心是梳理,重点在练,中心是考,目标是用。从行政管理队伍,到校长队伍,再到教师队伍,要体现专业性,遵循规律,科学创新。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创新优秀校长引进制度,形成“校长能上能下、教育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机制。加强校长队伍管理,建立后备人才梯队,推进校长队伍职业化。加大校长培训力度,造就一批陕西名校长和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将生活保育教师、心理教师和安保、医务人员纳入编制内管理。严把教师入口质量关,建立教师职业退出机制。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和学历提升计划,落实教师养老、医疗、体检等政策,补助农村教师交通费,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将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范畴。三是加强骨干队伍建设。要遵循规模,科学创新,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校(园)长、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教学能手,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成长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引导机制。

五、超前思维、务实理念是核心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创新教育内容方式,掌握不同阶段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掀起一场“课堂革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在城乡教育发展上,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健全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普职教育上,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在公办民办教育上,更加注重释放社会力量办学活力,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创新和扩大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深入研究、真正尊重、切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规律办学、按规律育人。建设绿色文明校园,以朴实、安全、适用为基本原则,杜绝豪华学校,营造浓郁人文环境,积淀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办学品质,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四是坚持开放发展。扩大系统内部开放共享,校校协同、城乡一体、科教结合、中小幼有机衔接,形成家校共育、学校社会协同的良好教育生态。五是坚持共享发展。关注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千方百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经历平等的教育过程,获得公平的教育。

六、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是目标

必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首要任务。“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它们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立德树人”要求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基础教育来讲,教学是核心,质量是生命,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向课堂要质量,大力推行和谐高效课堂建设,建立“以课堂和学生为中心、向作业和备课延展”的督导视导机制;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大力推行教育精细化管理,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教研活动安排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进行全面梳理、全方位监管;坚持向科研要质量,深入开展教师“全员小课题研究”活动,引导教师紧扣教育教学的基础环节,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重智慧校园建设,健全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对职业教育来讲,根本目的是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人才。积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实现三个互通,即中职与高职互通、中职与企业互通、中职与普通高中互通,从而提高中职的地位和吸引力,拓宽中职学生的出路;要有效整合资源,由县级政府负责将教育、人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的培训资源,集中到县级职教中心统筹组织实施,统筹管理使用,切实提高效益;要落实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严格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和发证,真正把取得证书人员和无证人员严格区分开来,让有证人员有满意工作和待遇,无证人员无法上岗,形成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