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们将世俗人物形象通过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在真实形象上赋予了二十四神将“神性”,一方面以客观人物形象为基础,使神将能够亲近大众;另一方面通过不同于常人的修饰来塑造主体本身“神性”特征,通过程式化五官表现手法造就了嗔目大喊、龇牙咧嘴、怒目圆睁等不同愤怒相。西安美术学院邢永川教授曾提出过,中国古代雕塑尤其是武将在表情塑造上基本都具有“哼”“哈”之气。笔者很赞同这种观点,在二十四尊神将中有四尊塑像(如图2),嘴巴大张,双眉凌厉,怒目圆睁,其形象的确能让人感受到这股“气”的存在:鼻翼收缩,鼻头上顶于浑圆的眼睛之间,把脸部肌肉用简单的几条线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同时又将鼻子周边的结构、体积、情绪、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表现嘴巴大张时,上下嘴唇肌肉紧绷,配合着脸部的肌肉,使所有的力量都围绕着嘴部,舌头收缩拱起,“哈”声呼之欲出,仿佛当空霹雳让人闻之却步。让观者体会到有“声”的心理感受,使整个塑像群“活”了起来。神虽无形态,但存活在人的心中,古代匠人把人瞬间精彩的神情、势态刻画出来,再略施夸张的艺术手法,作为对神的赞美,这种“传神”在更多情况下是与人相通的,从而使参拜者心存敬畏与虔诚。在形象的变与不变之间,写真与写意之间,装饰与写真之间,明代水陆庵的创作者乔仲超①等民间艺术家成功把握了“之间”的这个临界点。就水陆庵二十四神将的表现上看来,这些形象的程式化表现是成功的,对眉心的处理手法匠心独运,形象生动,气势雄壮,塑像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雕塑形体艺术的生命活力,使人们在面对二十四神将时产生了独特的生命体验与心理感受,在细节的塑造上有意识地张扬出了雕塑作品的个性,这也是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总体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