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一幅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授课教师只是从一个或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很难将学生带入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拓展造成很大限制,所以要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3]首先是人对画作的直观视觉感受,如《清明上河图》中人山人海的景象,《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齐白石的《虾》在水中嬉戏的情趣,耶稣与众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说出“你们当中有人出卖我”时,门徒们惊奇讶异的神情动态。然后再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鉴赏,通常是指画作的技巧,有色彩、表现手法和画面构图等。如齐白石的《虾》使用水墨技法,仅用简单的色彩和笔触就将群虾嬉戏景象呈现出来,将那种悠闲自得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梵高的《阿尔的吊桥》使用非常强烈的色彩,用粗犷的线条与有力的笔触去描绘自己的作品,给人一种明快洒脱的感觉。教师还可以讲讲作品相关的分析,或者作者的一些小八卦、爱好、趣闻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讲解傅抱石和关山月合画《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国画时,傅以酒代茶,喝完酒再去作画的趣事。最后,在对作品进行欣赏时要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如《清明上河图》表面上描绘的是汴京的繁荣,但实际是在对北宋末期消防殆尽、文武相争等现象的影射。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过耶稣与犹大的斗争反映了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展现的是社会光明势力与黑暗势力的冲突。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可以增加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兴趣,进而陶冶其审美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