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是推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最具动力性的因素之一,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社交需要,也是促进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幼儿与同伴交往中进行常规教育是帮助幼儿了解和遵守社会生活常规,学会根据常规来进行自我控制,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秩序的教育。常规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约束幼儿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使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成为他们行为规范化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最终使幼儿实现自律。我们对幼儿与同伴交往中的常规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幼儿与同伴交往及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于儿童来说,同伴的交往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同伴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幼儿常规教育是指以维护幼儿的日常生活秩序为目的制定的在集体生活和个人成长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作为需要融入社会活动中的幼儿,只有在接受人类社会所形成的常规教育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地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因此,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约束幼儿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使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成为他们行为规范化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最终使幼儿实现自律。

幼儿与同伴交往中常规教育问题

1.缺少交往技能导致交往中出现违规行为

幼儿的交往过程是不断出现矛盾、争执的过程,现在有的教师仍会出现处理幼儿矛盾、问题时的“专制”情况,忽视了引导幼儿学习同伴交往的有效方法。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孩子为某样玩具或材料发生争抢、各执一词。很多老师的处理方法是简单地了解一下情况,根据主观看法,要么没收玩具,谁都不要玩;要么让给其中一方。看似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实际上幼儿并没有学习到有效的处理矛盾和学习交往的方法,以后诸类矛盾依旧会出现。

2.缺少安全感不利于幼儿主动交往

现在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给幼儿园教师造成极大的困扰,每天各种活动、游戏、幼儿的吃喝拉撒、安全、备课、教研等繁琐的事情,难免会出现不耐烦的情绪。面对幼儿交往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他们往往会给予简单、敷衍、粗暴的解决方式,希望尽快解决问题、处理完纠纷。而没有想到幼儿交往中的矛盾和问题是否有教育价值?没有认识到交往技能、方法的重要性。让幼儿觉得一去“告状”就有压力就会害怕,觉得老师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疏远了师生关系,不利于幼儿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往。

3.缺少自由交往的机会不利于交往常规的执行

有些教师为了减少麻烦或是矛盾的出现,有意识地阻止幼儿的主动交往行为。特别是比较活泼好动、爱惹麻烦的孩子,老师更会阻止他们聚在一起玩耍,或是有意识地将他们分开玩,不让他们在一组活动,等等。这是对他们自由交往权利的极大干扰和伤害。虽然这样做可以减少自由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但是幼儿缺少了体验自由交往的乐趣,更加剥夺了幼儿协商解决、化解矛盾的机会和方法,不利于交往常规的建立和执行。

幼儿与同伴交往中的常规教育策略

1.通过随机教育,引导幼儿学习交往的方法

因受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的影响,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机。老师只有牢牢地抓住这些契机,因“因”施教、因人施教,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方法和策略。如:娃娃家游戏中,一个孩子将自己的水壶送给同伴使用,过一会又反悔了,又想要回来,同伴不愿归还而导致矛盾出现,争执了起来。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我们引导幼儿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送出去的玩具可以要回来吗?有的说送给别人的玩具就是别人的,不能要回来;有的说原来是自己的就可以要回来!有的说可以要回来但是要等别人不玩以后才可以……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抒己见,了解大家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最后经过大家的一致认可,决定形成这样的共识:送给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如果还想要玩就只能征求同伴的同意或是等到同伴不玩以后自己再玩。引导幼儿理解抢夺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发生矛盾和问题时,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与同伴商量解决,可以采取等待、轮流、交换玩的方式。

2.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文学作品来学习交往方法

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我们通过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或是学习文学作品来帮助幼儿了解他人是如何与同伴交往的,当他人遇到交往中的矛盾和问题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的,要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前提,学习正确有效的交往方式。

3.通过交往策略的学习,减少交往中违规行为

交往策略的学习不是简单枯燥的教授,而是在实践交往中慢慢摸索发展起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与同伴交往,自主选择同伴、选择游戏方式等。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幼儿一起游戏,一起开展各种需要合作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技能,理解交往的基本规则。教师要及时捕捉到幼儿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并能客观地利用这些矛盾,而不是主观地批评和制止幼儿的冲突,要让这些矛盾充分发挥它本身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我们要积极引导幼儿观察矛盾造成的后果,回顾产生矛盾的过程,讨论我们处理冲突时的方法有什么问题?要让幼儿弄清楚问题并引导幼儿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加以梳理、补充和纠正。

4.家园共育,为幼儿的交往创造环境。

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交往技能的提高,这单凭教师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家长的参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模仿交往行为的对象。他们会从家长那里学习和模仿到与人相处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成人的榜样作用。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家长待人处事的态度、方法会给孩子带来深远及重大的影响,并伴随幼儿的成长。其次,家长可以帮助幼儿创设适合与同伴交往的环境。家长可以让孩子与同伴相处,在相处中教给幼儿交往的策略和方法。当孩子与同伴交往中发生矛盾或问题时,即便孩子受到伤害,不能一味地从自身的得失出发,而是要帮助孩子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学习如何协商、解决问题和矛盾。这样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交往能力,减少同伴交往中的违规行为。

5.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保障幼儿交往的顺利进行

成人应为幼儿提供温馨、安全、接纳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毫无压力地去主动交往,这种心理环境有利于让幼儿在交往过程中采用积极的态度,为他们的成功交往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和动力。当幼儿在被鼓励、支持的环境中交往时,他们更愿意交往,更容易成功交往和被同伴接纳。在幼儿交往过程中,老师的及时帮助、给予受委屈的幼儿以安慰,通过肢体、语言上的接纳、信任和鼓励,会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6.满足幼儿成功感的需要,增强幼儿主动交往的信心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刚开始入园时的不会与同伴交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合作和分享,到慢慢地在集体生活中通过学习不断地成功交往……当他们体验到成功交往的喜悦后,他们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和同伴交往,这是非常好的良性循环。成功的交往强化了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