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今日引起的争议一样,很长时间内,甚至有一种只有动作大片才需要在电影院观看的说法。直到有一天在大银幕上看到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我才强烈意识到,偏于文艺的电影,某个层面上,更加需要大银幕来表现。动作镜头固然在大银幕看起来无比痛快震撼,但是,它一掠而过,观众完全没有时间细细品味镜头本身的美,体会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心思。于是,无论技术多么突出,最终就是获得个瞬间的快感。而快感这种心理感受,因为完全源于外部刺激,很容易厌倦和麻木,长此以往的副作用就是,想通过技术升级吸引观众进影院,会变得更加困难。就影片本身而言,也会流于仅仅为了吸引观众进场而营造各种空洞的噱头,最终导致影片的质量下降。相比之下,所谓不在乎屏幕大小,技术是否先进的电影,因为将心思全部花在塑造人物,编织有逻辑的情节,表达更深厚更丰富的主题,反而使得其中每一个镜头都极尽讲究,没有或者缺少直接的外部视觉刺激,使得它们必须依靠影片内在的质地来吸引观众。不谈电影本身就为了在大屏幕放映而存在——客观上,结果就是,这类电影反而有了更值得观众花时间去留意去品味的画面。而显然,幅面更宽广,画质更清晰的画面为这种观赏行为提供了更好的介质。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而言,凸显在背景之上,并与背景形成清晰度和前后景鲜明对比的人物,让我们得以把更多关注度放在主要人物身上,不会错过哪怕一个细微的表情。除此之外,其他皆是喧嚣尘世的无聊声音。根本不值得在我们——事实上,是在比利·林恩的记忆中占据一点点位置。如果这些喧哗和骚动是有意义的,那么,它的意义也是令比利·林恩能够跳出整件事情,保持一定的距离思考战争和爱国主义以及何为国家英雄。就这一点来说,技术带来的高清晰度恰好帮助影片深刻表达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