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〇二学校位于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县局直属学校。她经受着厚重的周秦文化浸润,沐浴着现代文明的洗礼,经过学校一班人马的打拼,现已成为一所教学设施完备、办学理念先进、社会认可、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学校,是我市国学教育基地。学校凭着创新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课改的前列。学校的国学教育又是一枝盛开在周秦大地上的奇花。

一、研讨意义,明确方向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国人的道德取向与智慧,对于塑造人的灵魂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学校领导在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初见成效之后,又向新的目标奋进。校长颜宗喜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小学进行国学进课堂实验,并对国学进课堂的意义进行了论述: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学习国学、普及传统文化,正是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营造真善美道德境界的重要举措。在小学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学校组织一班人马进行研讨,论证国学进课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明确了国学进课堂对学校的意义:

1.国学进课堂有利于推动师生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国学进课堂,特别是进入小学课堂将会引起家长的关注,进而对全社会开展国学学习起着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2.国学进课堂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开展高效课堂已初见成效,现步入常规阶段,国学进课堂不但能更好地巩固高效课堂成果,而且能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加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为振兴和提升我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3.国学进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诵读经典,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开发,进行国学教育,会养成孝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能提高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能力和道德修养,促进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4.国学进课堂是创建特色学校的需要。我校现有梦想、书法、绘画、科技、音乐等社团小组二十多个、涉及学生一千三百余人,这些小组使我校学生的课外生活异彩纷呈。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国学教育将使我校更加辉煌。

方向明确之后,学校积极筹措,建造国学教室,置办国学桌凳,置买古人服饰,将国学课排入课表,上课时,把学生带入国学教室,让学生穿上古人的服饰,感悟古人情怀。

二、活动引领,开创局面

读书月是我市进行的一项长期活动。2016年的读书月活动,市教育局有新的举措:读书月、国学教育、文化名人进校园一并进行,并且举行盛大的启动仪式。学校领导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它会开创学校国学教育的新局面。于是就将举办启动仪式的任务承揽下来。经过师生的努力,启动仪式于4月1日在校园如期进行。这次的启动仪式有以下特点:

1.规格档次高。副市长武军、市教育局局长苏永兴亲临会场。岐山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宝鸡市各县区教育局、宝鸡市各县区学校均派人参加。这些在学校活动中是很少有的。

2.文化名人多。宝鸡市作协主席李巨怀等二十多名文化名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并现场进行了展示。

3.活动方式活。有演出、有讲座、有展示、有互动,书法名人在校园亲自挥毫泼墨,展示国宝的艺术魅力。这些使活动真正接了地气,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真切的感悟。

4.活动规模大。参会的人数多,并且来自四面八方。学校演出的节目也是空前盛大,师生同台演出,诵读人数多达千人。

5.节目质量高。千人诵读节目经过师生的精心排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师学生同台演出:前面老师身着汉服,在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时而翩然起舞,时而觥筹交错,他们活生生地把《诗经·鹿鸣》展示在大家面前。后面八个方队组成千人诵读队,时而单队诵读,时而千人而和,配合着老师的演出,高潮迭出。这个节目选送宝鸡市参加比赛,是岐山县唯一的一个获奖节目。

这次活动在学校乃至社会反响很大。在学校引起了轰动。校领导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蝴蝶效应”。于是,学校抓住机遇,全面展开了国学教育活动。并在小学进行了国学赛教,赛教活动将学校国学教育推向了高潮。

三、开展活动,收获喜悦

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有效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收到了喜人的效果。

1.有效利用了教学平台

学校国学教学起步早、动作快。设有国学教室,四周墙壁上饰有古代书简图案,书简上写有国学经典名句;配有国学桌凳,桌凳古色古香,样式同古;置有古人服饰,让国学优胜者穿上古服感受古人的风采,并且给他们照相,将他们的照片贴在教室,以此来感召学生。一走进国学教室给人一种别样的情怀,使人感到这就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场所。学校将国学课排入课表,小学全员参与,涉及面广。这样使学校小学的全体学生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学校的老师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以此来进行有效的国学教学。

2.分清了国学与语文的界限

国学是个新的学科,没有现成的模式。有的老师把国学与语文分不开,国学课上成了语文课。于是学校组织研讨:聘请市国学研究会会长李巨怀、县国学名人上官栋等人指点迷津,学校成立国学教研组进行研讨,对全体老师进行国学课程培训,上公开课进行实验。经过努力基本弄清了语文与国学的界限: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而语文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就内容而言,国学是以儒家的经典为主的,特别对小学来说,它是《三字经》、《笠翁对韵》等。而语文则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及。就功用而言,语文它是一种工具课。它是指语言和文字。它是人们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一种符号。我们学语文,就是学会用这种符号表达自己的情感。它的终极目标有两个:其一,就是学会鉴赏,要知道别人说什么;其二,学会表达,把自己要说的话清楚、巧妙地表达出来。它是提高学生的智商。国学则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会学生做人,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情商。但在一定程度,语文和国学是无法区分开来的。语文就是国学的一部分。国学之所以称之为国学,是因为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是能够代表中国的学问。而语言文学是让中华民族来了解国学的,所以说,想深入了解国学,学好语文是必要的。

3.突出了国学的育人功能

经过研讨老师明确了国学的本质。老师讲国学时,能够定位于国学,很好地把握了国学育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格教育,促进学生的情商转变,无论是解读文本还是习题设置、拓展延伸都是围绕着“育人”这一主线来进行。张慧老师在讲黄香温席的故事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对待刚下班回家的父母;李文祥老师在讲孔融让梨时,让同学谈自己怎样与姐姐哥哥弟弟妹妹相处。整个教学都是在转变学生情商中进行。

4.搜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料

课前准备充分,资料广泛,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突出。备课时,老师能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对文本涉及到的年代、人物、风俗、礼仪等进行详细的梳理,结合学生实际去粗取精,做出必要的选择。并且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用多媒体展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资料。在资料的选择上,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有古人的轶事,有今人的风采,也有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老师们将这些资料用于自己的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也很好地展示了教师的知识积淀。正因为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使学校国学教学精彩无限,也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对国学的喜爱。

5.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充分是学校国学教学的一大亮点。整个国学课堂,可以说是学生的天地:学生读、学生说、学生谈感受、学生相互讨论。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则是一个导演。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学生发言人数最多的50人次以上,最少的也在30人次左右。老师将整个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使学生在展示中找回自信,从而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转变思想道德观念。同时,也体现了国学的实践性特点。

6.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国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只有有了情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国学教学中,老师不管是朗读、释义,还是启发学生都具有高超的艺术。教学设计,老师们精心谋划、各具千秋。将学与议、议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老师让学生朗读,有的老师让学生讲述,有的老师让学生表演,有的是单人完成,有的是小组合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收到良好效果。特别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老师们的方法多样:有的用肢体语言,有的给一个温馨的眼神,有的给小组一朵小红花,有的给学生手上贴个小贴贴。让每一位在教室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自己、老师在爱着自己。学生也就在课堂上敞开心扉,道出自己的心声:有的讲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有的谈了自己现在的打算,有的说了自己将来的理想,老师及时予以点评。这样,使国学的情感教育落到了实处。

7.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转变学生的思想,转变学生思想是要从实际出发的,而不是假、大、空的说教。学校国学教学中,老师能结合国学文本的内容,将本土文化、学生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岐山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老师们能大量搜集本地古今名人轶事、礼仪风俗、英雄故事,用这些身边的材料感化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结合国学内容进行分析,明辨是非。老师们让学生就不完成作业、乱扔垃圾、打骂同学、顶撞家长、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这些身边的小事、生活中的实事结合国学文本进行分析,做出是与非的判断,从而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转变。

四、遭遇困惑,寻求良方

在国学教育中我们有了收获,但也遇到困惑,期盼同人指点迷津:

1.在国学教育中,怎样才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情感教育它是需要全方位地进行。而学校教育仅仅是一时一地的教育。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家庭、在社会时间还是比较长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家庭、社会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那我们学校进行的有限的教育只能是杯水车薪。

2.怎样发挥国学教育中的语文功能

国学是有文本的,对文本的解读需要语文知识,但对文本解读过细,国学就成了语文,但如果解读不够,学生就难以理解文本内容。那么,这个度,究竟如何把握。

3.怎样落实国学的实践性功能

国学的最终目标是实践,而不是读经典、背名句、记典故。而课堂上是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怎样将这些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运用这是我们探究的一个实际问题。

4.考核机制怎样制定

国学既然是一门学科,那就要有考核。国学是转变学生情商的,它是注重行为落实,这究竟用一个怎样的标准来衡量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