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钢琴是特殊技能教学,可以科学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听力、记忆力、节奏感与表现力。钢琴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要求,其拥有完整、系统的教学方法与组织框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技巧和指法,也要重视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全面激发学生对钢琴演奏的热情与悟性。钢琴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了解其原理,训练钢琴演奏技巧,积极探索钢琴教育培养与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路径,以提高学生演奏能力,发展钢琴教育事业。

【关键词】钢琴教育 技巧训练 创造性思维

引言

创造性思维是不同思维相互结合的表现,其既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也有赖于创造思维的参与。其是通过独特方式与新颖思路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新型思维模式。创新思维的成果体现出价值性、独特性、新颖性特点。所以,创造思维是可以造成、激发创造思维不同形式的总称。相关研究显示,创造性思维存在于人类生长的各个阶段,运用教育方式启发与培养人的创新性思维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钢琴教育能够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也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

钢琴教育技巧训练推动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理

钢琴教育可以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对人的大脑造成刺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钢琴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一种,其演奏过程就是创造过程,可以有效刺激学生创造思维。钢琴演奏不能盲目、机械地练习乐谱术语,由于只片面地传达乐谱是难以触及到作曲家创造音乐时情感与灵魂的世界,所以,钢琴演奏的价值是充分体现音乐的情怀与精神,演奏者要运用情感与思维去发展乐谱间隐藏的内容,复活音符进而让音乐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钢琴演奏是从感知音乐到再现音乐的过程,需要演奏者既拥有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也有体现作曲家心灵体会的演奏技巧。据神经心理学的一份研究显示,神经中枢能借助调整神经冲动频率对肌肉收缩频率进行改变,长时间、快速、反复地训练增强大脑皮质的功能,进而提高神经支配肌肉的能力,增强肌肉运动效率,实现手、脑统一、协调的目的。所以,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技能、指法的基础上,体会与想象作曲家的精神世界,并将其融入弹琴动作中,在长时间的练习中,让动作与想象相对应。

钢琴教育技巧训练

1.音乐织体训练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车尔尼599》后,开始学习二部创意曲,一些学生出现复调理解困难和钢琴技巧进步的矛盾,所以部分教学选择巴赫曲目或者《车尔尼849》,部分教师想选择浪漫或古典晚期的音乐作品,但通常难以找到符合度较高的教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选择卡巴列夫斯基钢琴曲进行过渡。其音乐没有功能和声,经常出现大小调混合穿插的情况,此情况不会让学生产生调性混淆,而且比较容易上手。在音乐织体训练方面,其钢琴曲可以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和声。其和声训练主要包括平等和弦与平行音程、同主音大调与小调的位置、远关系调位置、同三音和弦所在位置、横向半音线条、重叠和弦等,分别用《舞曲》《小丑》《齐步走》《D大调变奏曲》《第二首前变奏曲》等曲目来练习。

2.节奏训练

卡巴列夫斯基钢琴曲的节奏是其最鲜明的特征,其钢琴小品中很多是三拍节奏,一方面让乐曲具有较强韵律感,让学生演奏时的情绪较欢快;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节奏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初学者掌握三拍节奏有一定难度。如学习《汤普森》第一册时,很多学生将三拍弹成四拍,而卡巴列夫斯基音乐作用则能强化三拍训练。同时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中大量使用切分音,体现出强烈的脉动感,为学生训练与巩固节奏感打下基础。卡巴列夫斯基钢琴曲中,其动机材料较为短小,逐渐将小的音乐动机叠加起来,进而构建立音乐作品,此特征是德国音乐的主要流向。

3.踏板训练

踏板踩法随着音乐体裁、作曲家、时代的不同而出现变化。如肖邦、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用在情绪要求和音乐织体上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他们对踏板踩法提出不同要求。在钢琴教学时,教师可以用踏板对音乐作品的和弦连接进行处理,以提高作品的连绵延续感;或者让学生将踏板使用在上行音阶序列中,以提高音乐的感染力;可能选择三拍轻柔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音乐流动性,也可以借助踏板增加连续和音的模糊感。教师要选择舒缓、柔美的钢琴曲,让学生练习踏板,在练习中让手脚的配合度更好。

钢琴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1.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在培养人听觉能力过程中,帮助人构建起创造性思维。钢琴体现出“多声思维”的艺术特点,教师要借助此特点,在教学中培养与强化学生聆听声音的能力,鼓励与引导学生想象声音、追求声音。例如练习《平湖秋月》这首由中国民乐改编的钢琴曲时,在弹奏前奏分解和弦时要让声音较为流畅连贯,此段落中有32分音符,其声音缠绵柔和,就像清风吹过水面,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在弹奏该曲时,既要在手指触觉方面拥有良好的体验,也要学会用耳朵认真聆听,否则难以演奏出理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自己的演奏,增强学生听觉能力,既对他们学习钢琴演奏有关键性作用,也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引导与鼓励学生借助听觉来控制、提高自己的演奏能力,并凭借听觉来分析钢琴曲的艺术语言,此过程也在创造艺术美。所以,教师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才能让学生更敏锐地发现美,进而推动他们发展与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加工头脑中的表象,并建立起新形象的过程。科学家认为与知识相比,想象力更重要,由于想象力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想象力是知识发展的源泉,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促进因素。演奏钢琴乐曲时,想象是渗透到乐曲每个环节的重要思维因素。例如练习德彪西的《月光》时,弹奏者要想象在万籁俱寂的晚上,月光柔和、威风清爽,所以演奏时要让音乐若隐若现、朦朦胧胧,好象进入悠远的梦幻世界。练习演奏《二泉映月》时,要对这首改编自二胡曲的钢琴演奏曲进行深入了解,演奏时要体现二胡的柔和连绵,曲调中彰显柔、幽、愤懑、凄怨的情感。如果弹奏此曲时缺乏想象,只机械地演奏乐谱音符,就难以演奏出曲子中的寓意,则难以吸引听众。演奏时只有加入想象力与情感,才能更好地将音乐内涵表达出来,并得到听众的喜欢与共鸣。

3.由情节性音乐激发学生想象

每一种创造想象都隐藏着情感因素。情感不但是创造性想象的源泉,也是其重要环节。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听觉分辨音的音色、速度、强弱、长短、高低,在心中出现不一样的心理感觉,就是出现了“情”的想象感受。例如练习肖邦的《夜曲》时,要按照作品时代背景和风格进行想象。

4.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借助新程序、新方案,建立新思维的活动。作品与思维教育具有独创性与新颖性的特点。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拥有探索、研究反射的心理,挖掘他们潜在的创作欲望。激励创造式教学模式能激发与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的有效方式。

结束语

现在是信息经济时代,不断发展的科技要求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教育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传播学生基本知识与和技巧的前提下,要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创造意识,引导学生用发散性与创新性思维模式,去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更广阔空间和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熊旭:《钢琴教学中古典作品的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音乐时空》2016年第4期,第118-119页。

[2]魏晓红:《钢琴演奏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19期,第208-209页。

[3]李娟:《钢琴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大众文艺》2015年第9期,第225页。

[4]林俊:《钢琴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海》2014年第8期,第158-160页。

[5]陈春燕:《浅谈钢琴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音乐时空》2014年第18期,第1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