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礼仪作为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值得进行传承和发扬。本文梳理了传统礼仪教育发展历程,阐述了传统礼仪教育的意蕴,深入分析了传统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礼仪教育 传统意蕴 现代价值

礼仪教育发展历程

礼和礼仪教育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开启了礼仪和礼仪教育研究的先河,他推崇周礼,认为礼无论是对普通百姓还是对上层的统治阶层都有着重要作用。对于普通百姓,学习礼仪有助于其个人的成长;对于统治者来说,学习礼仪,对民众进行礼仪教化有助于维护其统治。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孔子之后,战国中期的孟子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建树。孟子以“性善论”和“民本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尤其强调人格塑造,与孟子同一时期的荀子主张人性恶,强调以礼矫性,在以礼劝善的同时,他还引法入礼,提出以刑罚来补充、完善礼之不足。可见,礼和礼仪教育思想作为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体系。

先秦儒家之后,礼仪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展,礼仪制度日趋完备。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以后历代的统治者沿袭这一主张,《礼记》与《仪礼》及《周礼》作为礼经,成为了历代学者探索研究的金科玉律,对传统经学进行疏证考释或分类汇编,并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育内容,一步一步把我国的礼学研究推向巅峰。

家训、家诫之类的家礼作为三礼的补充也迅猛地发展起来,其中朱子的《家礼》是其中的代表作,它详细叙述了饮食、起居、丧葬嫁娶、祭祀等日常应用家庭礼仪,形成了完整家庭礼仪系统,为人们的生存和交际夯实了基础。

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一脉,形成于周朝,发展于秦汉,至唐宋兴盛,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传统礼仪有着最为丰富的涵义、道德规范要求,它与道德是紧密相关的。礼渗透到整个社会机体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渗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礼对汉族文化的形成有过巨大的影响。由于礼被视为人的标志,华夏民族的灵魂和行为准则,因此众多的人把它看作治国的大纲与根本。

在古人的礼仪思想体系中,仁、礼、诚、敬是内在的道德范畴,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只有内在有着仁、礼、诚、敬的美德,在外在行为上才可以体现出礼来。没有内在的修养,礼仪就是空中楼阁,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礼仪内在修养为根本,内在修养高于礼,礼要根据内在需要而不断调整。“仁”是礼仪教育的核心,是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首先引仁入礼,以仁释礼,强调“礼”应源于仁爱之心,强调“仁者爱人”,从“爱人”出发,可以从自我之仁的人性之爱,推及社会人世,甚至可以推衍到天地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亲亲为仁”,推及到父母、兄弟、夫妇、子女、朋友乃至同类则有仁民,如果再推而广之,一直到天地万物之爱,就是仁的极大化——博爱,讲究仁者恕人。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胸怀,就是以善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善待他人。对“仁”的追求,不只是为了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更是为了将个体之善推向他人及社会。

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

1.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礼应当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礼仪从表面上来看是要求人应该在何种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应如何行走,坐姿如何,透过这些表象可以发现,礼仪体现的是个人的素养。基本的礼仪素养是人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虽然我国对礼仪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礼仪教育大踏步走进校园、进入课堂,但在理论指导、业务指导方面却严重滞后,甚至很多环节依然处于真空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捷,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越发的频繁,社会对于公民的文明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国人的素质偏低,礼仪素养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他们的道德素养如何,可以看作是一国国民素质的缩影。因此提高国民的道德素养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礼仪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一般而言,受到礼仪约束的行为更友善、亲切,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加强礼仪教育最直观的目的便是为了使人明理、诚信,使人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传达自身的精神风貌。实践表明,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须要做到诚敬好礼,礼仪教育就是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爱父母、爱老师、爱祖国、爱自己,以及如何爱父母、爱老师,如何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因此对国民加强礼仪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必要的。

2.提高国民素养,构建和谐社会

礼仪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社会的主体是人,正是由一个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人的生产劳动才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需要个体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相处才能实现,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就是空谈。从根本上看,如何确立并调整我国现阶段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维护和实现社会安定和公平,建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正有序的人际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基础。中国传统的一些礼节,在现代已经不再适用,但它所传达的感情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人与自然关系所能用到的。身处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如何引导人们从容应对信息膨胀带来的系列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国礼仪在化解人际冲突,促进人际、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礼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礼还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经济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创造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小的问题,市场体系的不健全,规章制度的不完整,导致了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农业发展滞后,工业短板明显,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明显,环境污染严重……发展中不协调问题突出,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发展理念中存在着不足,在发展方式上存在着弊端。目前我国国民素质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而国家过度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对国民文明素质、公共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是导致国民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为了扭转这一现象,中国需要开展礼仪教育,引导人民读经典书,做有根人,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

3.促进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没有文化支撑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应成为宣扬的重点。因此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时需要加大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学习传统礼仪,能够感受中华文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礼仪文化要批判性地继承,要较好地把握经典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寻求礼仪教育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契合点,对于礼仪教育中的精华部分同时代需要结合起来,不断地进行宣扬,对于礼仪教育中不利于时代发展的部分要适当地进行改动,从而使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

礼作为人类的一种规范,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其功能就在于建构有道德的社会和塑造有道德的人。具体来说,礼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人与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强调人性的平衡、协调等精义,值得我们继承其精华,继续发扬光大。当今社会礼仪轻薄、浮躁喧嚣,人们需要接受文化礼仪的熏陶。开展礼仪教育势必对人们的生活行为、情操素养产生积极影响,增加社会正能量,重现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国金平:《礼仪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途径研究》,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周悦娜:《从当代大学生礼仪文化现状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途径》,《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67-69页。

[3]罗晓林:《〈礼记〉中的传统礼仪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108-110页。

[4]吴春彦、陈曙雯、张岚岚:《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5期,第30-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