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追求特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岗位需求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对于直击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问题,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着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模式、评价考核机制、师资保障等方面系统化的设计,探索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实践导向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一味地加强技能训练而忽略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是以发展的学生岗位能力为核心,提炼工作任务或项目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构建真实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实践与理论比例相得益彰,实现动态的融合,真正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

凝练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方向取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准确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应该紧紧围绕职业素养的主线,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对接;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融合、学业考核与技能鉴定融合的“一主线三对接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认真对照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小学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凝练培养“能较好地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实际工作岗位对学生培养的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优化课程设置,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项和综合实训项目

课程是教学实施的载体,课程建设的程度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在构建实践型的课程体系中,应从社会需求的岗位出发,明确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核心岗位群,细化职业的核心能力,继而确定项目或核心课程,即“岗位—能力—课程”。课程设置时突出“优、实、新”,优,即优化课程设置,突破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构建适应并服务于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即遵循“实用性”原则,加强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应用,开设实而新的课程。新,就是遵循“时代性”原则,及时反映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开发适应性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应围绕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要求,构建职业素质模块、基础模块、能力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相互配合、互为渗透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并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项目,如小学半日活动观摩、小学班级管理、音乐教学活动模拟、说课等专项实训以及小学教师技能大赛、音乐会、兴趣小组等的综合实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质量实现课程的重要途径。除了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外,应把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具体的课程内容相结合,创造性、个性化的开展教学,努力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一线三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一线是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三层次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系统设计和开展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分别是“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岗位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

层次一:学中做,重点完成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单一技能的训练。此阶段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提炼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适宜的专项实训项目,采用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来完成。例如音乐教学法课程将内容划分为乐理教学、表演教学、歌唱教学、乐器教学等模块内容,每一个模块内容均采用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教师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课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课程能力。

层次二:做中学,完成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综合实训项目是指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将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技能点、知识点按照实训项目综合起来,即“连点成线”,一般要求教师要把行业的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设计成任务,组织或指导学生加以练习。例如:综合实训项目说课,首先要求学生选择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教学单元,完成活动设计,继而对所设计的活动进行分析,撰写说课稿和制作说课课件,最后要以“说”的形式展示活动设计,该项目涵盖了音乐教育专业中《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学生在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既将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得以巩固,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层次三:探中学,完成教育实习。教育实习的实训项目一般来自行业的真实场景,教师根据实际岗位的需求,精心设计教育实习的任务,将该专业所涉及的技能和知识整合起来,实现知识和技能“连线成面”。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可将任务分为教学观摩见习、音乐教学实训、班级管理实训和艺术特长辅导四个模块,通过为期16周的教育实习,学生将已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在不同的岗位加以迁移,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改革评价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应是课程学习的终结,而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诊断和反馈。高职教育的课程考核评价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考核为主线,做到知识与技能齐进步,凸显考核在课程评价中的反馈和导向功能。

1.实行教考分离

实行教考分离是为了准确和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考试的命题不是由任课教师完成,而是从试题库抽取考题。例如: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乐理》《教育政策法规》等可以成立命题小组,邀请行业专家、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制定课程标准和命题,建立相应的试题库,随机抽题考核,逐步实现教考分离。

2.采取模块式考核

模块式考核是根据课程的特点而设计的模块化项目进行考核,一般遵循“边学习边考核”,适用于技能单元清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项目可以是作品展、课程设计、现场创作、模拟项目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既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点的掌握,又可以了解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例如:音乐教育专业的《歌曲作法与曲式分析》课程,就可根据不同歌曲风格或节奏型等设计考核任务,每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便进行项目考核,既巩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有效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构建“考核-反馈-改进”的评价机制

课程的考核并不意味着课程学习的终结,考核的目的应客观反馈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水平,并为教师的教学调整和改革提供依据,构建“考核—反馈—改进”的评价机制,更有效发挥评价的预测及诊断功能。例如:《钢琴》《声乐》课程采用可“集中联考、分层授课”的方式,学生入学时,对其专业水平进行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分组授课方式,每学期期末组织集中联考,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再次考评,考评结果又作为分组的依据,如此的做法,既能满足不同专业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三能”教师队伍建设,构筑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师资保障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为了避免课程改革与创新“新瓶装旧酒”,应建设和培养适应高职教育的“三能”教师,即“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三能”,是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人才保障。

一方面应完善和细化学校内部的各项保障制度,开展职后培训、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专项研讨等,保障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在培训学习中进步,在课题研究中成长,在项目建设中发挥能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真正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定期赴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教师通过参与行业企业教学、管理、培训、研讨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例如:参与中小学课程建设、教学研讨、现场观摩,携手社会组织策划项目活动,既丰富了教师的阅历,熟悉行业的需求,又提升了教师指导学生的能力。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应充分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围绕“实践性”的核心理念,着力从目标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创新以及师资队伍保障等诸多方面综合考量,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动态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2期。

[2]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职教论坛》2001年第10期。

[3]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2004。

[4]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职教通讯》2005年第6期。

[5]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及实施途径》,《北方经贸》2005年第12期。

[6]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1期。

[7]徐国庆:《课程含义与课程思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