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忽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现实问题,笔者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程建设现状入手,通过问卷调查与专题访谈,在剖析了高职院校公共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基础上,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出了高职院校公共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 公共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陕西省2015年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15JK1845)。

问题提出

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能力中抽象出来的、有别于专业岗位能力之外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一个人从事各种职业活动所具备的通用能力。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范围界定为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沟通交流、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六大能力。近几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忽略了大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视专业课,忽视公共课现象,有些高职院校随意压缩公共课课时删减课程教学内容,甚至随意取消公共课,致使高职院校公共课建设滞后专业课发展,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长远需求。

调查情况

为规范高职院校公共课程设置,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项目组开展了高职院校公共课程建设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关系调查活动。采取配额抽样调查法,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企业中选取了国有、民营、私营、外资等70个用人单位和在校一二年级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调查对象基本涵盖了学院水利、建筑、机电、道路桥梁、经济贸易、电子信息、农林生物、旅游管理、畜牧兽医等8大类专业群。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

结果分析

1.公共课课程功能定位比较准确

对“高职院校公共课的功能定位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49.9%的用人单位和56.7%的学生认为公共课功能首先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其次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再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服务(表1)。可见,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在校学生,对公共课这种“一培养,两服务”的课程功能定位认识比较一致。这一调查结果与学院各专业对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基本吻合。

2.公共课课程开设种类比较齐全

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时,80%以上的用人单位选择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职业道德、市场营销、公共基础知识、社会生活常识、企业文化、个人发展规划、现代生产管理、历史人文及专业知识。在回答“除了思想政治课和体育课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开设哪些公共课?”用人单位认为开设《社交礼仪》的占67.1%、《职业规划》的占62.9%、《就业指导》的占58.6%、《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占54.3%、《语文(应用文写作)》的占52.8%、《企业管理基础》的占44.4%、《英语》的占38.6%、《数学》的占22.9%(图1)。在校学生对这两个题的回答与用人单位基本一致(图2)。从本次调查统计分析情况看,学院实际开设的公共课程种类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期望基本吻合,而《职业规划》、《社交礼仪》、《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学期和授课学时还不能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

图1:用人单位认为应开设的公共课程(不含思想政治课和体育课)

图2:在校学生认为应开设的公共课程(不含思想政治课和体育课)

3.公共课课程地位存在被边缘现象

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公共课、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倾向,具体表现在对公共课随意缺课、逃课、课堂睡觉、玩手机、敷衍了事,课后不做作业、不复习。受学生这种消极做法和情绪影响,公共课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激情和动力,只满足于完成规定教学任务。这种教与学的恶性循环,导致公共课越来越处在边缘化地位。一方面是学生对公共课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公共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4.公共课程按专业需求开设不到位

学院《数学》和《化学》这两门公共课程按专业大类开设,分别为“工科类数学、农林类数学、文管类数学”和“农林类化学、生物制药类化学”,其他公共课则是各专业通用开设。调查中有80%的用人单位和83.3%的学生认为公共课开设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来设置,并据此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一调查结果与学院目前公共课课程实际情况具有较大差距。

5.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中,我们将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划分为16项,分“不满意、不太满意、较满意、满意、很满意”5个档次让用人单位评价。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合作与沟通能力、奉献与吃苦精神等5项选择“比较满意、满意和很满意”3个档次的人数比例较高,分别占到62.8%、85.6%、87.1%、91.4%、85.6%。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表达与写作、英语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5项选择“不太满意、不满意”2个档次人数比例较高,分别占到24.3%、25.7%、42.8%、37.1%、28.5%。这一调查数据结果(表2)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思考建议

1.树立全面育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从本次调查数据看,85%以上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达到企业的基本要求,但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与企业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办学思路功利化、专业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倾向,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略了学生今后从事不同职业岗位所需的通用能力培养。调查数据显示:在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二者重要性上,70%的企业认为职业核心能力比专业核心能力更重要,25%的企业认为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同等重要,而只有5%的企业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比职业核心能力更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公共课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牢固树立全面育人思想观念,从制度、政策上重视和加强公共课教学工作,做到以公共课教学改革推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2.构建“一体两翼三辅助”公共课程建设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学生就业、创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院开设的12门公共课必修课和38门选修课分属不同单位管理,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指导,不利于全面落实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有必要构建以公共课教学部为主体,思政部、体育部为辅助,学生处、团委、图书信息中心为辅助的“一体两翼三辅助”公共课程建设体系。将用人单位和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开设的《社交礼仪》、《公共关系》、《演讲与口才》等课程由原来的选修课提升为必修课;将《企业管理基础》等专业基础课提升为全院必修课;增设《企业文化》、《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历史人文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等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拓展课程。将《职业规划》课程开设时间由第三学期提前到第一学期,并适当增加授课学时。

3.加快推进公共课程教师专业化建设进程

课程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固定管理部门,更需要一个固定建设团队。公共课程教学要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必须首先对公共课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化培训,帮助其树立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教学理念。一是将公共课教师按专业或专业群分类定向发展,让其有针对性地了解所属专业的行业背景和特点,学习和掌握这些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知识、能力需求,确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组织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参加校企合作实践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全面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掌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从事该专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寻找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融通点,把学生从枯燥的公式概念、抽象理论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公共课为专业教学的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查吉德:《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政策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期,第20-24页。

[2]杨晓蕾:《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3期,第60-62页。

[3]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职教论坛》2012年第8期,第72-74页。

[4]邓峰、吴颖岩:《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26期,第96-98页。

[5]卢镜:《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层次模块”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3期,第97-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