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存在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情况以及高校慢性病健康防治体系优势。方法:对陕西10所高校2000名不同年级大学生潜在的慢性病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并对20名慢性病防治专家、教育学者进行走访,了解大学生存在慢性病发病潜在危险因素及高校针对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干预的优势分析。结果:大学生存在多种慢性病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高校慢性病健康教育存在严重不足和体系不完善;高校的多种资源将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提供良好条件。结论:鉴于大学生多数人群的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的形成是在大学期间,同时对高校具备慢性病防治的软硬件条件,提出将慢性病防治作为高校健康教育核心内容对大学生潜在的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健康干预是必要的、可行的。

【关键词】慢性病 高校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校数字化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研究SGH13143)。

前言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获得健康体魄较为集中的场所,高校不仅要提供智力、精神资源,更要给大学生提供健康机体、拓展体能、增强体质的知识和方法。然而现实情况是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重视不足。大学生是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时期,也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定型期,这一时期的健康知识传授、健康习惯养成将对他们一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近年来学者们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方法、意义研究较多,但关于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和实施策略方面的研究较少[1],笔者结合多年对慢性病防治研究与教学经历,提出将慢性病防治纳入高校健康教育体系,试图为高校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作一有益探索。

慢性病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疾病的病谱发生变化,以传染性疾病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它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一般为3个月以上)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常见慢性病包括脑卒中、冠心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

慢性病的形成往往是一果多因、多果多因,研究表明, 慢性病发生发展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密切相关[3]。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蛋白、高脂肪、少膳食纤维的饮食方式普遍,民众吸烟率逐年上升,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工作压力增大,上班族体育活动的减少等,都预示着慢性病发病率的加速上升将不可避免[1]。与此社会大环境相对应,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学生有1200多万,大多处在18-2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处于由学校步入社会的转型期,此群体最易受到社会文化的辐射作用,最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导。此次调查的2000名学生中有效问卷为1962份,其中吸烟者198人,占10.09%;饮酒行为者608人,占30.98%;不规律膳食者(经常不吃早餐、水果蔬菜摄入少,三餐不规律等)1548人,占78.89%;运动不足者892人,占45.46%;熬夜、失眠、精神压力大等491人,占25.02%;超重/肥胖者280人,占14.24%等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如不加以控制或调整,将为慢性病形成埋下隐患[4]。

将慢性病防治作为高校健康教育核心内容的必要性

1.慢性病防治在我国开展情况

目前,我国健康教育仍然主要针对中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进行开展,多数都是以健康讲座形式进行,而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则很少,特别是在慢性病的预防方面。由于对慢性病预防人群开展预防教育较晚,致使很多人对于慢性病的预防知识一无所知。有些学者提出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应该提前到中学阶段,甚至是从儿童时期开始进行相关的规范和教育[5]。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般是从正常人——高危人群(亚临床状态)——疾病——并发症,从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实施干预,都将产生明显的健康效果,且干预越早,效果越好[2]。2008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慢性病健康素养知晓率为4.66%,居其他素养知晓率最低值[6],通过对陕西10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的健康素养调查结果中,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健康素养知晓率为59.12%,同样居其他健康素养知晓率最低值[7]。慢性病防治在我国高校开展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2.高校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

笔者对陕西10所高校2000名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掌握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现状不容乐观(慢性病预防素养59.12%),同样一些教职工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也相当滞后,高校教师的总体健康状况亦不容乐观。虽然学校对教职工每一至两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但对于体检后数据整理、分析,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甚至教师本人的足够重视。在学校宣传栏偶见针对离退休教职工开展慢性病防治的讲座,讲座多是附带有药品广告成分的。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均开设有心理学教育或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但对于心理失衡与慢性病的关系很少有教师去思考和研究。有一些具备体育院系的学校同时开展一些和健康相关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但就整体而言,课程内容由教师自行确定,对于慢性病知识的预防少之又少。排除医学院校预防保健专业,没有一所院校将健康知识向学生进行系统传授。

同时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传染性疾病等有较强的防范意识,这与上个世纪我国在卫生宣传和传染性疾病防治宣传有关。而对于慢性病的预防知识则了解很少,慢性病防治知识淡薄。再加上不良生活习惯,错误的健康观念,运动不足等,高校大学生健康风险行为普遍增多;另一方面相应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却明显滞后, 这些人群未来将潜伏着慢性病发病危机[8]。因此笔者认为应尽早开展对高校大学生慢性病的干预工作是极为必要。

3.高校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的必要性

从中学进入大学是学生思想转化特别迅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开展慢性病的预防知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关键在于强化健康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普及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对大学生开展慢性病知识与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年轻人对慢性病的认知及预防,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在居民中普及慢性病知识,对其家中的慢性病患者能起到很好的促进治疗的作用。学生一旦获得卫生知识、健康价值观和行为技能时,必然对其父母、邻里、亲友、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在未来,成立自己的家庭后对子女教育均会加以正确的引导。高校将强化慢性病知识的防治教育工作做扎实,不仅完善每一个受教者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因为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而慢性病同样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防而很难治愈的。

4.高校干预慢性病形成的优势分析

学校被认为是投入小、效果好的慢性病干预的理想场所,智利Mirame项目采取针对学生的慢性病干预措施使得其被干预人群的危险因素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他们提倡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促进[9]。中外健康教育的发展多从学校开始,然后扩展到社会。众所周知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高校应整合各种资源为学生慢性病干预营造支持性环境。体育教师、高校医务人员、心理咨询师、学生社团、高校计算机网络、高校体育运动场馆等众多资源,依据心理学特点、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对学生健康进行管理,建立健康档案,针对不同性格特点分析其可能发展的某些疾病,对于不良行为习惯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进行分类教育和管理。

其次,将慢性病防治教育纳入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同时联系其他课程教育,比如健康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健康教育与促进等课程共同开展更为全面的健康教育模式。

将慢性病防治纳入高校健康教育体系流程分析

1.慢性病防治教育应涵盖的内容

通过陕西省中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陕西师范大学等多名医学教授和教育学者就课程设置进行的讨论,认为慢性病教育内容应涵盖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健康评价标准;慢性病的概念、慢性病的疾病类型;慢性病致病因素及其形成机制;慢性病的国内国外发展趋势;慢性病干预措施(包括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心理平衡等);慢性病管理等相关内容。

2.慢性病防治教育教学人员的配置及培训

校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学教师、营养师、体育教师和运动人体科学教师等依据教师个人的专项特点,开展慢性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课程。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可以加开讲座或大讲堂,甚至针对某些健康问题以开展公共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健康教育,也包括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健康教育内容的相关教学,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通过对10所高校调查发现,近几年高校教师已经开设了与健康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和一些健康讲座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这些教师完全可以承担慢性病健康教育教学。

3.在高校开展慢性病防治的建议措施

首先,学校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以学校领导及其他主要负责人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员由校医院、体育教学部、心理咨询室、宣传部等部门组成。其次,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运动锻炼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搭建高校预防慢性病优势的平台(包括政府和学校领导亲自担任一定的职务),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慢性病的认识。再次,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高校学生慢性病风险行为干预的新方法,提高干预效果。

4.将慢性病防治纳入高校健康教育课的效果评价

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地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健康教育课要保证良好的授课效果[1]。将慢性病防治作为高校健康教育课核心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健康课程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健康综合素质选修课后行为习惯的改变、疾病患病率、出勤率情况等多项指标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每学年的体质测试获取学生体质健康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结束语

提高大学生对慢性疾病的认识,以及预防措施,遏制慢性病低龄化的趋势同时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大降低人们慢性病的医疗开销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对于全民体质的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老年生活质量的改善等众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多种资源将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提供良好条件。通过对陕西高校具备的软硬件条件分析,笔者认为在高校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任玉宽、张凤梅、戴瑞美:《高校学生健康教育课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第9期,第1684-1685页。

[2]黄敬亨:《健康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陶利平、谢莉、刘晓平:《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7期,第427-429页。

[4]张全成、冀兆鹏、崔广志:《大学生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第9期,第1099-1100页。

[5]马军:《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第25期,第514-518页。

[6]王萍、毛群安:《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第26(4)期。

作者单位: 周元兵 西安美术学院体育部 陕西西安

张全成 西安石油大学体育系 陕西西安

崔广志 西安石油大学医院 陕西西安